——《追寻光影记忆 见证时代变迁》
天水路上,一侧是古朴典雅的城墙、巍峨的城门楼,另一侧沿江长廊上,绿草如茵、时花点缀、风光秀美,每天吸引大批市民前来休闲锻炼、漫步赏景。在节假日,更是成为海内外游客旅游观光的胜地。
市民:这几年滨江长廊打造得很漂亮,卫生也搞得不错,下午就有些老人在亭子里下棋,早上唱歌,过得很开心。
市民:环境非常好,老人早上来这锻炼、唱歌,幸福感非常好。

这段视频拍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韩江上船只往来频繁,天水路一带还未改造,城墙外既有低矮的平房、商铺,也有五六层楼高的建筑,道路狭窄,面貌较为落后。广济门城楼已显破旧,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偶有一两辆摩托车穿梭而过。城内的东门街则商铺林立、商贩云集。

市民:下水门出来有一条街,称之为内街,内街有人居住,还有以做木为主,做农具、家私。东门楼旁有一个车站,还有一个旅社,给要坐船的人住,当时还有一个港务所,开轮船载人去归湖、赤凤、留隍。上面的东西来,就乘船到这边有个码头,在竹木门那边。
这几张速写画创作于1982年,生动地描绘了广济门城楼、竹木门及下水门外内街当时的场景,唤起人们的旧时记忆。

省工艺美术大师 郑鹏:东门楼两边有两条石楼梯,石楼梯是专门给人入城的,发大水时用挡板挡住,大家没办法过,从桥上的人要过来,就得通过一条绳索,从这边楼梯绑条绳子到那边交通亭,边拉着边搬自行车走上去翻过城墙。竹木门两边主要是卖杉木、煤炭等,对面是一个码头,有一些阶梯延伸到江里,居民挑水、洗衣服都在这个码头。下水门外有条内街,发大水时居民没法过往,有时是通过板桥走过,从天窗翻过城墙,去买米等东西。
2000年6月,“北堤、城堤达标整治工程”正式动工,工程按百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达标加固,以“低挡高防”的原则加固堤防,并以“修旧如旧”的要求修复古城墙,进行江岸绿化美化,天水路旧貌换新颜。
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吴志敏:我们古城墙是全国遗留的相对完整的城墙之一,这个城墙除了城防之外,还兼有堤防的责任,历史上是捍卫潮州韩江以西的居民的安全。来到新世纪时,全省在进行水治工程的改造提升,潮州这个时候也迎来了对古城墙的一次加固、修复,同时在外表上恢复到明代的风采。
多年来,天水路不断增植补绿,持续美化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打造成为韩江边一条秀美风景线。

市滨江管理服务中心综合股股长 沈晓雪:为进一步美化环境,丰富景区观赏性,市滨江管理服务中心近年来在天水路沿江长廊铺种大叶油草1万平方米,补植广州樱花100株、绣球花2400株、风铃木201株等,着力打造绿美滨江;广济桥一江两岸灯光秀,前后历经五次升级改版,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潮州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中心还在天水路建设了城市驿站,站内配备了各类便民服务设施,让驿站成为市民游客的“歇脚点”和“休息站”。
2004年,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广济门城楼重修完成,并开辟了非遗文化展厅,恢复对外开放,喜迎八方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