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源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聚焦“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工作目标,坚持强基导向、问题导向、实战导向,大力推进公安派出所综合改革,打造了“主防型”“协同型”“智慧型”等“三型”警务新模式。推进改革工作以来,东源县成功创建省级“五星派出所”5个,全县刑事治安警情持续下降,电信网络诈骗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显著减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2023年11月,全市公安机关加强派出所工作现场会在东源召开,东源作经验发言。
一
着力打造“主防型”警务,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
坚持实行警务前移,主动排查、监测和预警,把预防做到打击前、打击做到升级前,不断提升发现预防的前瞻性、强化打击整治的主动性。一是率先推动派出所所长进乡镇班子。结合我县实际,在全市率先开展推动公安派出所所长进乡镇班子工作,压实派出所所长守护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同时,促进公安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派出所所长统筹调动基层司法、综治、村(居)委员会等力量参与平安建设,破除信息壁垒,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提升城乡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积极探索“分级分类”运行模式。针对城乡治安特点,探索实行不同的警务运行模式:县城内的城镇派出所和仙塘派出所,实行“两队一室”警务运作模式;其他农村派出所采取“一警多用、定岗明责、警组联动”及社区民警全员化的警务运作模式。同时,做实社区(村居)警务,规范设立村居警务室(岗)287个,将警务工作末梢延伸到老百姓家门口,真正做实做细主动警务、预防警务。三是创新推行“吹哨报到”警务机制。严格落实刑事案件管辖分工,安排专业警种随时待命,提供“无条件、有时限”的支援;在周末、重大节点及高等级勤务期间,实行机关警力常态化下沉,支援治安复杂的派出所开展巡逻防控等各项工作,形成“派出所吹哨,警种报到”的支援体系,努力发挥最大警务效能,有效提升社会面见警率、管事率。
二
着力打造“协同型”警务,变“单打独斗”为“联防共治”
持续健全完善协同作战机制,构建多警种、跨部门的协同作战体系,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最大限度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互动互补。一是建立“警情盯办”机制。创新实行多级联勤联动,建立“案件警情盯办工作群”,形成“派出所所长对辖区每一宗刑事治安警情一跟到底,专业警种、技术部门同步研判提供支撑,分管领导持续督促盯办”的工作模式,做到事不过夜,实现快速破案、精准打击,有效“压发案、降警情”。二是建立“纠纷联调”机制。认真落实“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要求,制定印发《关于印发〈关于做好“警调对接”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完善“公安+司法警调对接”等工作机制,组建乡镇、村居、社团和各行业部门组成的3级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团队,切实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三是建立“联勤联动”机制。制定印发《东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乡镇应急救援队与公安派出所联勤联动工作机制的通知》,由派出所所长调度指挥,联合镇村干部、治安联防队、义警队伍、志愿者等,逐人逐户全覆盖开展防诈、防盗、防毒和交通安全等宣传活动和社会面巡逻防控,提升群众安全防范能力,同时有效缓解派出所警力不足的难题。比如,在交通执法领域,组织乡镇综合执法队、应急救援队、道安办、派出所、交警中队等部门建立交通预防劝导队伍,重点对骑摩托不戴安全头盔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劝导和宣传教育,推动我县亡人交通事故数、亡人数连续两年实现“双下降”。
三
着力打造“智慧型”警务,变“人工跑腿”为“数据跑路”
深入推进智慧警务建设,依托大数据平台,充分融合数据资源,积极创新和探索各类警务手段,有效提升社会面防控能力和突发案事件处置能力。一是建立快速反应指挥调度体系。健全“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科学设置快反点、屯警点、快封点,推动全要素上图,确保各派出所警情处置都可以实现“一网汇聚、一键调度、一呼百应、一屏统览”,快速应对处置各类突发案事件。二是探索强化治安态势动态监测。结合辖区实际,抓好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和升级工作,不断提升动态监测能力。比如,充分利用移动公司和现有视频资源,在灯塔镇加装32个具有人车抓拍功能的2.0版“和家园”智能探头,动态监控社会治安,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