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风塔,一座矗立于柘林大地六百余载的巍峨石塔,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兴衰变迁,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近日,记者在熟悉当地历史文化的退休教师刘东州的带领下,前往柘北村西北面的风吹岭南麓,一睹镇风塔的古风今韵。
镇风塔
镇风塔牌子
经过一段山路,不远处,一座外形别致、秀丽挺拔的古塔掩映在绿树丛中。刘东州告诉记者,这座塔就是“镇风塔”,因坐落于风口,屡受风潮之害,古人在此建塔,取镇风镇水之意,故名曰“镇风塔”。
镇风塔坐山观海,颇为雄伟。该塔高22米,塔基围16米,七层八面,塔顶为石雕宝葫芦,塔基层围屏上绘刻着花卉鸟兽、人物故事图案,很是美观。镇风塔是一个石构塔,塔身各层均用石板铺盖,每一层都用石栏杆围成一条环形石廊,塔内石块之间衔接紧密,虽经岁月侵蚀仍完好无缺。
那么高七层的镇风塔是如何建起来的呢?“古代没有架手架的建筑方法,相传当时建这个塔时,全部是用人工堆土慢慢堆建起来的。”刘东州介绍,这个塔下面还有蛇塔、红塔两个塔,因为柘林临海,为了船只出入的安全,三个塔三点连成一线,起到了航标的作用。
镇风塔至今已有671年的历史,始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在塔旁边还有天然巨石刻着“岁次癸巳至正十三年二月造”的字眼,记录着镇风塔建造的年份。1989年6月,该塔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潮汕地区元代古塔至今保存完好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天然巨石刻着“岁次癸巳至正十三年二月造”的字眼,记录着镇风塔建造的年份
如今,镇风塔已经成为柘林镇一大旅游胜地,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登上塔顶,远眺旗头山、白马头、大小门等海上美景,领略柘林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绽放了柘林镇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活力。
据了解,为做好镇风塔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近年来柘林镇明确划定镇风塔保护范围,落实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开展安全巡查,制定《镇风塔日常管护制度》,形成常态化管理,并计划在年底前结合乡村“著名行动”开展地名保护宣传活动,做好镇风塔省级文物保护宣传工作。
随后,记者沿着蜿蜒的风吹岭古驿道一路向上走,来到了风吹岭古渡口。历史上这里是所城与柘林两地过往的交通要道,明清时期,闽南粤东一带人们要通过柘林港漂洋海外,就要经过这条路。据介绍,风吹岭古驿道始建于明代,呈东西走向,全长743米,路宽2.5米。
风吹岭古驿道
风吹岭古渡口
古渡口周围有旗头山、马头山等屏障,是船舶理想的停靠地,相传自隋朝开始,这里就成为南来北往货物的集散地,地方贸易盛极一时。现在,柘林曾经的贸易盛景虽已成为历史,但其作为古代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再次受到重视。“随着广东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这个地方被省里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刘东州说。
此外,风吹岭上还有一方石刻群格外引人注目,只见它们峥嵘突兀,留下了历代诗人墨客的题刻,这就是著名的风吹岭摩崖石刻群。据介绍,石刻群共9题,多是明至清官员、名人游客题写的诗联,其中有明万历5年(1577)闽粤总兵晏继芳题刻的“閩廣達觀”,楚雍吴世重、成都庄诚题刻的“海闊天空”,黔南梁东旭题刻的“水天一色”等。1981年7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吹岭摩崖石刻群
相对于已经消失的古景观,在地理和历史变迁中能够保留下来的景观就显得尤为珍贵。如今,结合“百千万工程”的实施,饶平县有关部门和柘林镇正对这些景观和历史文物进行保护和合理的挖掘利用,不断激发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活力。
“我镇正依托镇风塔、风吹岭古驿道、白雀寺、石刻群等景点的独特历史意义,整体布局,全力打造‘绿色’生态旅游新景点。”柘林镇农办工作人员翁鹏达表示,接下来柘林镇将着力推动镇风塔绿美公园和风吹岭郊野公园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柘林旅游品牌吸引力,将柘林镇打造成为绿美广东的示范点,助力“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