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第十场第二次,action ”“卡!这个镜头再来一遍。”......近日,潮籍青年导演蓝灿昭回乡拍摄他的新作品。继2024年2月,他执导的潮语短片《夏日句点》获得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评审团最佳短片奖后,这是他第三年回到家乡潮州进行影片的拍摄。
“《夏日句点》在氛围和叙事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蓝灿昭通过夏天接近尾声的相对空旷的情境塑造了一个故事,我们非常欣赏影片的幽默感、自信心以及在节奏和情绪方面的精确表达。”柏林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对该影片给予的极高评价,不仅让这位90后潮籍导演在国际上开始崭露头角,更将他的家乡潮州市潮安区赤凤镇介绍给了世界。
作为潮汕地区首部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影片,是什么让这位青年导演选择继续回到家乡进行创作?他的影片中又折射了他对家乡怎样的情感?最后,他想要展现给世界的又是什么呢?
蓝灿昭《夏日句点》预告片
“家乡带给了我好运气
让我在三十岁前完成目标”
这个夏天,在赤凤镇的一处广阔田地上,在零星的几头水牛和满天飞的白鹭之间,蓝灿昭正在进行他的继“家乡三部曲”之后的“家乡夏日”系列短片的拍摄。
连续第三年回潮州拍摄的,除了他,还有之前一起创作《夏至前天》的原班人马。“我们每次回来都是十多个人,当地朋友看到我回来就会来帮忙,村里唯二的民宿每次都会被我们全包。”谈及回乡拍摄,蓝灿昭字里行间总透露着一股亲切。
起初,蓝灿昭并未走向导演行列。与导演这个职业结缘,还要从他作为一名音乐生艺考失利后,被广州的一所艺术类大学的电影专业所吸引说起。回忆起自己当时的选择,蓝灿昭说:“当时什么都没想,只想着似乎这条路能走得通。”
2015年,20岁的蓝灿昭自编自导长片处女作《狗》,正式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该片入围诸多国际性影展并获得多个奖项,凭借该片蓝灿昭获得第39届美国亚裔国际电影节新导演奖提名。“做电影的时候,会觉得累,但只是体力上的累,精神上我认为是很放松的,所以我才会继续开始拍摄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得到了一些鼓励和肯定之后,蓝灿昭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家乡。
“那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希望三十岁之前能够去到世界三大电影节。但我知道这个目标很难,我只希望自己可以努力去做到。”立下这个目标后,前些年一直在拍粤语片、普通话片的蓝灿昭回到赤凤镇开始拍摄《夏至前天》。
拍摄过程中蓝灿昭表示这次经历让他对赤凤镇有了全新的感受。“《夏至前天》是我第一次带着团队回家乡创作,我发现自己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更多不同的情愫,很多人是我身边非常熟悉的人,很多地方我也都去过,但当真正呈现在影片中时,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2023年5月,剧情短片《夏至前天》入围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基石竞赛单元。
“能去到戛纳,我一直都觉得,这是家乡带给我的运气。”每每发言,蓝灿昭都向家乡致以最大的感谢。
戛纳首映后,8月份,蓝灿昭趁热打铁地写完了《夏日句点》的剧本,并回到赤凤很快地结束了拍摄。似乎真的是家乡带给了他好运气,2024年2月,由蓝灿昭执导的潮语短片《夏日句点》获得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评审团最佳短片奖,也是潮汕地区首部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影片。在巨大的喜悦面前,蓝灿昭说:“这部影片不仅引领着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温情和回忆的世界,也幸运地带着我完成了自己当初的目标。”
用影片留住这片土地
也留住土地上的人
“我小时候就在赤凤长大,赤凤的每条路、每条小溪我都记得。”在熟悉的家乡进行拍摄,蓝灿昭总能在某个角落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夏日句点》讲述了在暑假的最后一天,一位男孩用他攒了很久的钱去城里实现梦寐以求发型的经历。
回忆起创作灵感,蓝灿昭说:“虽然弄头发这件事看似微小,但它却是很多人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我认为它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回望蓝灿昭的成长,他表示家乡永远是他的精神寄托,获奖后他不止一次地在采访中说道:“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故事发生在赤凤,在潮州,在我的家乡。”
“回家乡拍摄会让我越拍越兴奋,因为我每次都可以解锁新的场地。”除了韩江,源自万峰林场培音仔的峙溪水,孕育出了赤凤深山中的不少小山村。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特色,都能找到不一样的风景。对于每次回来只能呆三四天的蓝灿昭来说,每去到一个新村庄,都是打开了一片新的视野。
“我觉得会有更多更好的故事可以发生在这里,我也有了更强的创作欲望。”与其他一些导演不同的是,蓝灿昭在影片的创作上比较依赖于场景和空间,当他看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地方时,他表示:“会专门为它写一场戏。”
赤凤是个以潮州文化为主,也融合了客家文化的地方。在安溪村,有客家围楼与潮州传统民居风格相融合的楼寨。赤凤镇区所在地峙溪村,更是保存着数座大型的潮州传统建筑。潮客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民风纯朴。
“拍摄的时候,家乡的人带给了我更加亲切的感受,他们不仅不会抵触,反而会很支持我。”在家乡拍摄时,蓝灿昭总会遇到很多热心的村民说要来客串,他表示:“家乡的人给了我一个愉快轻松的拍摄氛围,越来越多的熟人来参加我的片子。就好像在我的影片里,也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在此之前,家乡的邻里只知道他是“拍广告”的,没想到这些“配合演着玩”的短片,最后一路漂洋过海,让他们成为出现在戛纳银幕上的潮汕面孔。
蓝灿昭把每部作品都当成对自我边界的拓展与探索,《夏至前天》和《夏日句点》的拍摄,蓝灿昭特意选择了夏天的故事情境。回到潮州拍摄,则源于这位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与家乡之间若即若离的朦胧记忆。
每次回到家乡拍片,他都怀揣着一个私心,那就是让各种亲朋好友参与演出。他说:“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些熟悉的面孔,总能唤起我内心深处的涟漪,让这个创作过程充满了温馨和亲情的味道。”
“你会对他们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然后产生一些新的思考,包括我生活过的这片土地和周边的人。在未来很多年后,或许我的影片可以成为像时间的礼物一样的存在。” 留住这片土地,留住土地上的人,正是这样的感情一直支持着蓝灿昭继续回家乡拍摄。
走向国际
让更多的人听到潮州话
“我认为放眼全世界最大的文化是语言,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语言,潮州也是。在我自己的脑海里,就一直觉得潮州话很好听,直到现在也是这样。”当被问到对于潮州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时,蓝灿昭这样回答。
同样在家乡潮州赤凤镇拍摄的剧情短片《夏日句点》,蓝灿昭却采用了与前作《夏至前天》截然不同的叙事技巧与制作技术。该片采用正方形幻灯片放映般的格式,舞动的时候会恣意地溢出画面,电影美学与叙事精巧地并肩同行,片中的潮州话对白也显得真实亲切。
作为首部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潮汕影片,蓝灿昭发现“影片语言”这一栏里没有“潮州话”的选项,于是他只能勾选最接近的“闽南语Min Nam”,对此他感到十分遗憾。他期望能尽己所能,在未来将更多的潮州话影片带向国际,让更多人知道有这样一门美丽的语言,让更多国际上的人听到潮州话。
“这次我们回来拍片,有一个角色选了一个混血的小男孩,虽然只有一两场戏,我们也还是会教他讲潮州话,这样影片呈现出来的质感会更加不一样,会更亲切。”目前,蓝灿昭的“家乡三部曲”第三部已经完成拍摄,正在进行后期制作,只是尚未定名。接下来他还会继续坚持拍摄一系列关于家乡的影片,并邀请当地演员来参与。蓝灿昭表示:“希望能将根植在潮州的乡土文化,通过我的作品展现出来,为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探路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