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源县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围绕盘活用好机构编制资源这一关键,坚持“四个导向”,探索建立并完善乡镇编制周转池制度,最大化发挥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提升机构编制服务东源高质量发展的能力。2023年8月,我县乡镇编制周转池制度得到市委编办充分认可,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同年11月,全市机构编制系统贯彻落实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培训会要求各县(区)结合实际推广东源的试点工作经验;同年12月,东源的经验做法在《广东机构编制工作信息》发布。2024年2月,我县试点工作获省委编办高度肯定,有关做法在全省编办主任会议上作交流;同年3月,东源县作为县(区)代表在全市编办主任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主要做法如下。
01
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为什么建”
东源作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县,各行业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用编需求越来越大,乡镇刚性用编需求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用编需求难以及时有效保障,特别是一些承担重点工作任务较重的乡镇人员队伍保障不够。因此,在当前严控编制总量的背景下,编制分布不均、编制使用效益不高,“无编可用”与“有编不用”问题并存。对此,我县通过建立乡镇编制周转池,实现编制资源循环使用,盘活存量编制资源,能够更好保障规模体量大、建设任务重的乡镇的用编需求,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02
坚持系统导向,明确“怎么建”
坚持周转编制来源多元、系统调度,按照“单列管理、统筹谋划、精细管理、按需调配、周转使用、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综合考虑各乡镇常住人口、经济规模、空编率、自然减员等情况,汇集一定数量的编制充入乡镇编制周转池,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使用,做到精细化管理。同时,出台使用方案,明确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编制来源、申请程序等核心要素,强调“严格管理、健全机制、严肃纪律”等运行保障机制,用系统思维对周转池进行整体规范,既统筹优化资源、集约高效使用编制,又确保总量不超基数,切实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目前,我县已建立起乡镇编制周转池,包括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若干名。
03
坚持需求导向,明确“怎么用”
着眼基层发展需要、基层工作急需,对周转池中的编制资源实行靶向供给、精准投放,主要用于保障承担“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绿美东源生态建设等工作任务较重、发展较快、产业项目较多的乡镇,以及用于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编制保障,确保“县委有部署、机构有保障、编制跟得上”。乡镇编制周转池制度实施以来,我县已累计下达周转编制27名,招录急需紧缺人才用编21个,保障“百千万工程”重点领域用编27个,充分发挥了编制周转使用、保障重点、缓解急需、服务发展的保障作用,真正做到把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到最亟需、最紧缺的乡镇。
04
坚持目标导向,明确“怎么管”
一是强化用管结合。县委编委对周转池编制进行单列管理,并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台账,严格把控使用条件和范围,按照“评估-申报-审批-使用”的流程进行使用,切实强化关口管控。对于下达了周转池编制的单位,将评估论证、分析审核用编单位的工作量,统筹考虑该单位的职能、编制配置、人员结构等,对周转编制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定期研判,切实减少低效供给。二是强化动态管理。对周转编制和使用人员实行“人走编收、空编置换、动态流转、循环使用”的管理方式,做到“实名管理、专编专用、人编对应”,既考虑实际需求,又考虑回收周期,明确“使用周转编制的人员应在3个月内到位,且周转编制使用期限一般为2年”,严防编制资源长期固化。特别是坚决执行“人走编收”原则,当使用周转编制的人员出现调离的情况时,及时将该编制收回至周转池,确保周转池始终保持一池“活水”。三是强化监督评估。将全县周转编制使用情况纳入监督检查范围,注重发现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优化调整用编计划,不断提升乡镇编制周转池制度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