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源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不断完善镇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动力机制,以成功入选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地区(试点区域为船塘河口流域和岭头水流域,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涉及顺天镇、漳溪畲族乡、船塘镇共3个乡镇)为契机,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污染物输出时空高度随机”“防控涉及千家万户”等特点,持续健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机制,有力破解防治责任不明晰等四大难题,有效激发农业生产者参与面源污染防治的内生动力,推动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健全制度机制
有力破解“责任不明晰”问题
一是构建责任体系。成立以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各乡镇和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试点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由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切实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中,与部门绩效评价、党政干部选用相挂钩,构建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二是规范防治流程。先后制定出台《东源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广东省东源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工作方案》《东源县畜禽养殖和污染防治技术指南》等工作方案和指导文件,并起草完成《东源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明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务,进一步细化防治措施、规范防治流程,为治理工作提供政策和技术依据。三是创新工作模式。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排查治理,建立完善“县、镇、村、村民小组多主体分级包干,生态、农业、自然资源、林业多部门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做到“实时发现、分析研判、分类管控”。同时,创新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监管方式,构建起“零缝隙、无缺口”的监管格局。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船塘河口流域出口水质(年均值)由Ⅲ类提升至Ⅱ类;岭头水漳溪畲族乡日光村断面水质由劣Ⅴ类跃升至Ⅲ类,充分反映出试点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逐步向好,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坚持分类施治
有力破解“源头防控难”问题
一是实行分区管控。优化养殖区域总体布局,通过对试点区域范围内的3个乡镇23个行政村的种植业、畜禽养殖业与水产养殖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布设2个自动监测点、33个人工监测点持续跟踪情况,创新建立“分区域、分流域养殖总量动态调控”制度,做到依据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畜禽养殖规模。比如,2021年,由于船塘河岭头水流域水环境功能未达标,我县就暂停审批新上畜禽养殖项目。二是实行分级整治。针对禁养区养殖场(户),实施全面清退,依法清拆关闭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户)。针对非禁养区养殖场(户),规范指导他们进一步完善治污设施,严格控制养殖规模,做到生态养殖,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其中,对非法排污行为责令限期整改并进行罚款处理,对限期治理不达标或不按要求进行污染治理的,依法实施停产关闭。近年来,船塘河岭头水流域共清理关闭畜禽养殖场(户)161家(户),清理生猪约1.6万头,完善治污设施13家(户)。
强化科技支撑
有力破解“防治水平低”问题
一是依托科技实现监测实时精准。采取遥感航拍方式,对试点区域进行监测,及时掌握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情况,以及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现状,为研究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现实、准确的数据支撑。同时,在顺天镇大坪实验基地监测田块进行农田化肥氮磷流失监测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获得本土主栽作物氮磷流失系数,为更加精确地进行负荷评估奠定了基础。二是依托科技实现施肥科学高效。在全县范围内建设总面积约3万亩(其中试点流域1.9万亩)的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技术配套示范区,并在柳城镇下坝村建立无人机低空遥感精准施肥应用示范基地,在测土配方、有机肥替代、侧深施肥等方面发挥技术引领带动作用。据测算,相比常规施肥(7.5公斤/亩),“三新”技术可节省肥料用量15.35%,增产6%—10%;水稻对氮肥和磷肥的平均利用率由28%和13%分别提高至30%和20%。
加强推广激励
有力破解“农户参与少”问题
一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农户防治认同度。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知识宣传,围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大力开展宣传活动,通过“组织农户实地参观东瑞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知识普及,切实提高农户对防治工作的知晓率和认同度。二是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农户种养科学性。以“农业面源污染绿色防控生态农场”“水稻示范基地”等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力量,全面推广化肥减量、秸秆还田等先进技术,着力提升农户科学种养水平。同时,定期组织相关技术培训,推广高床发酵生态养殖技术模式,以及“全量化高效生态发酵系统+两级A/O生化系统”污水处理工艺、屋顶光伏发电资源综合利用工艺等先进技术工艺,引导养殖场(户)升级改造设施装备,推动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三是探索推行激励机制,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探索实施废弃物回收处置机制,创新依托各镇村现有的农药店建立回收点,对农业废弃物和废旧农膜等进行有偿回收,有效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化回收利用、减轻次生污染。全县现有农业废弃物回收点84个,2023年农药包装废弃物产生量约24.2吨,回收量约15.3吨,回收率63.2%,回收处理率达100%;农膜使用量约102.3吨,回收量约90.3吨,回收率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