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连结乡情乡谊的重要纽带。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潮安区浮洋镇探索“祠堂+乡贤”模式,积极推进宗祠修缮及周边人居环境整治,以打造“祠堂文化+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带动和美乡村建设,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
草安村许氏宗祠周边环境。
近年来,村民修缮祠堂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对于经济偏落后的乡村来说,资金从何而来?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浮洋镇突出抓好“乡贤”文章,以推进祠堂修缮工作为抓手,动员广大乡贤建设家乡。草安村金光小组动员许文林等乡贤、村民和社会热心人士捐资共400余万元重修祖祠,在推动宗祠重建的同时,同步对周边人居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形成以祠堂为核心的秀美景观,让乡村更宜居宜业。
修缮一新的草安村许氏宗祠。
在“祠堂+乡贤”模式带动下,三胜、刘厝、东巷、韦骆、徐陇等村纷纷行动起来,动员乡贤、华侨代表累计捐资1400多万元,助力盘活祠堂资源,不断提升乡村风貌。
炎炎夏日,三胜村杨氏宗祠修缮工程正如火如荼。“近几年,村民对古建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陆续有村民来村里建议要好好修复和维护宗祠,最大限度保存它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留住乡愁。”三胜村党支部书记杨莲娟说。重建杨氏宗祠的计划提出后,得到了本村村民、在外乡贤以及外嫁女儿的广泛响应,目前已筹集资金近300万元。
“修复祠堂相当于保护村庄文化,是造福乡亲的好事,我怎么能不支持?”三胜村乡贤杨俊权了解了宗祠重建计划后,带头捐款100万元。
如今,浮洋镇多个祠堂在众人团结一心修缮下重放光彩,情系桑梓的“根”文化在浮洋绵延,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刘厝村积极组织发动村民慷慨解囊,全村520户均参与捐款,户均捐资高达2000元;“侨村”东巷村则不断深挖侨资源,筹集资金10多万元,计划在旧村委会址上新建公厅并赋予侨胞之家的功能;韦骆村的华侨富不忘根,慷慨捐资100万港元支持骆氏宗祠修缮工作;徐陇村动员乡贤洪鑫、洪钿文出资180多万元用于修缮祠堂和建设村民活动中心;厦里美村、仙庭村则在加强祠堂活化利用的基础上发力,积极探索“祠堂+乡贤+调解”模式,实现“一堂多用、一堂多能”,推动基层治理向纵深发展,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