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河流经焦作温县
水色偏清的伊洛河
与水色偏黄的黄河交汇
形成了两水清浊分明、相互交融的景象
犹如一幅天然的“太极图”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正是在此“河洛交汇处”创编出了一套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拳术——陈氏太极拳。近400年来,太极拳文化世代传承、绵延不绝,至今已传播到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者数亿人。
自2020年太极拳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焦作市大力推动太极拳文化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致力于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国养生地”,持续擦亮太极圣地的城市名片。
温县陈家沟人称“太极第一村”。漫步村里,随处可见太极文化的影子。碑楼牌匾、门头巷道、墙边檐角,处处有太极的印迹。路边商铺,摆放着各式太极服饰和练功器械,餐馆的名字含有太极,菜品名也透着太极的遐思。近年来新修的太极拳博物馆、太极拳文化园、太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建筑,将太极符号与时尚现代的建筑语言结合,与传统民居融为一体,别有特色。
温县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园。
项目是太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温县规划了控制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利用“太极+水”“太极+文”“太极+农”资源推进项目建设,打造生态、人文、田园旅游带。
试想,当传统的太极拳遇上时尚元素,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温县大力推动太极拳年轻化、时尚化,举办太极·说唱对决赛,以“太极+说唱”“太极+街舞”等形式,融合太极文化、“四大怀药”和现代元素,推动特色品牌叠加共振,打造“文旅+音乐+消费”的太极新IP。
打造世界太极拳“金名片”,焦作市还有一系列举措。
发展太极拳文化。建立专业研究院所,组建太极拳实验室,围绕太极拳健身机能评定、太极拳文创、太极拳康养等领域,开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深挖本地文化资源,加强陈家沟太极拳祖祠、东沟、杨露禅学拳处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开发,充分挖掘太极拳的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全面展示和弘扬太极文化。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太极文化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
培养太极拳人才。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馆项目,定期举办太极拳赛事、研讨会等活动,为太极拳习练者提供交流、学习、提升的机会,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太极拳传承人。实施太极拳“六进”工程,普及太极拳、推广太极拳,培养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习练者、传播者。
做强太极拳产业。发展康养产业,突出太极拳“拳医一体”和“四大怀药”药食同源功效,围绕养心、养身、养性、养神、养老,加快打造以优美生态、特色文化、营养膳食、中医理疗等为特色的康养圣地。
未来,焦作市还将以更新的理念,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让太极拳这一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动人的魅力和光彩!
潮安区庵埠镇文里英歌队秘书长谢伟才:
点燃英歌舞的传承之“火”
潮安文里英歌舞
今年春节,国家级非遗英歌舞在各大网络平台彻底“火出圈”,舞者们脸涂油彩,和鼓而舞,步伐铿锵,气势如虹。但记者走访发现,“火出圈”的英歌舞,与其他非遗一样,面临着产业化程度较低、经费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英歌舞如何从“网红”走向“长红”?焦作打造世界太极拳“金名片”的经验有哪些值得潮州学习?近日,记者就这一系列问题采访了潮安区庵埠镇文里英歌队秘书长谢伟才。
英歌队在潮州牌坊街表演。
“英歌舞是融舞蹈、武术、戏曲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取材于《水浒传》中的故事。”谢伟才介绍,英歌在潮汕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平安的象征,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歌在潮汕地区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及社会影响力,每逢春节、元宵等节庆,各地纷纷组织英歌表演,已成为潮汕地区的特有民俗。英歌舞在文里村流行已有一百多年历史。2005年,该村的英歌队正式取名为“潮州市潮安区文里英歌队”,现有队员近百人。
潮安文里英歌队表演。
“要让英歌舞‘火’下去,就要点起传承之“火”关注下一代,培养下一代是英歌舞走向‘长红’的根本。”谢伟才说,焦作市推动太极拳“六进”的做法非常值得潮州学习。“近年来,我市有组织英歌进校园、进社区,推动英歌表演技艺的传承发展,但还不够,应该形成制度或者规定。”他建议,可以在中小学生运动会、体育课等加入英歌舞项目,让广大青少年参与到英歌舞中来。“放眼潮州地区的布马舞、舞龙狮、鲤鱼舞等各种民间舞蹈,都可以采取这种形式。”
谢伟才还建议政府加快成立潮州英歌协会,组建专业英歌舞队,鼓励各种资金支持英歌舞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广、普及英歌舞文化,提高我市英歌舞艺术水平。
在“文旅+英歌”发展方面,谢伟才建议将英歌舞纳入旅游线路和文化体验项目,联合周边兄弟城市举办高水平英歌舞比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开发英歌舞相关文创产品如服饰、道具、纪念品等,提升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