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基本没有看到公共垃圾桶,却能实现道路垃圾不落地?带着这个疑问,4月17日,记者走访了潮安区庵埠镇乔林村,寻找答案。
这个土地面积仅为0.39平方公里的小村庄,户籍人口900多人,常住人口达到4000多人,是个典型“城中村”。如何面对人多地少、缺乏公共活动场所、卫生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乔林村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用“绣花”功夫打造多处“抬眼见绿”的休闲空间,积极引导村民自发参与创卫工作,以“局部美”迈向“全域美”,成为我市的创卫示范点。
走进乔林村,房屋错落有致,大街小巷干净整洁,车辆停放井然有序,村舍房屋庭院整洁,移步异景,处处入画。已过耄耋之年的潮剧爱好者在幸福园演示起潮剧身段,刚放学的孩童在街头巷尾奔跑嬉戏,幸福感拂面而来。
“你们不知道,这块区域以前是个臭水池,味道很难闻,尤其到了夏天,蚊虫肆虐,困扰着周围的居民,现在打造成村里第一个公共活动场所,每周五我们经常来唱潮曲,在幸福园里我们很幸福。”74岁的林惠芝老伯口中的幸福园,是一个占地约300平方米的村民休闲锻炼去处。
“两年前,在村‘两委’干部的动员下,三户村民积极配合,让出的闲置边角地,这才有了既满足村民日常休闲娱乐需求,也扮靓村里颜值的幸福园。”乔林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林仰辉介绍。
什么是幸福?在村民眼中,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体现在一个个真实而温馨的变化里。
在乔林村的老厝区,一个配套有凉亭、休憩座椅,植物景观的小公园映入眼帘。据了解,该区域原是一座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杂草丛生,影响形象,又存在安全隐患。
闲置老厝因常年无人居住成为破旧危房,如何盘活资源?在确认房屋权属后,村“两委”干部上门做通屋主思想工作,结合周边群众需求,打造成推门见绿,移步入园的景观。
面对人多地少问题,乔林村的环境“微改造”既注重“颜值”又要品质。近两年来,村里一批老厝危房被改建成小公园、停车场,房前屋后绿植环绕、生机盎然,实现了“开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美好愿景。
走访中,记者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村里基本没有设置垃圾桶。问及垃圾去哪儿了,林仰辉解答了记者的疑惑。
“各巷道不设垃圾桶,村里指定三个垃圾投放点并设置监控,引导村民自行将生活垃圾投放到指定点位,一旦发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由村干部、保安人员上门批评教育,从源头上制止垃圾落地。”林仰辉说。
为落实监管责任,村两委干部积极与深能公司对接,建立网格微信群,通过“全员监督、线上认领、线下整改、群内反馈”的形式,实现快速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推动问题“不过夜”、管理“无盲区”。
在宣传引导方面,乔林村以村内广播为抓手,定期刊播“创卫”内容,潜移默化提高村民的“创卫”意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浓厚氛围和工作合力,这是乔林村建立管理长效机制、发动村民自觉参与创卫工作的有效探索。
“以前桶多,垃圾一多的时候,苍蝇蚊子乱飞,有时候还能看到老鼠偷偷吃垃圾。现在这些现象都没有了。”村民林姨回忆道。
生活垃圾不乱倒,村庄洁净风光好,通过共建共治共享,乔林村的乡村环境更加美丽,村民的公共意识和文明素养也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