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区:建立巡田机制 助力耕地保护
民以食为天,粮以田为本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
为完善耕地保护基层治理机制
在自然资源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潮安区在全市率先探索
建立“田长制”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在金石镇潘厝村,200余亩农田即将进入春耕备耕阶段,网格田长潘泽锋沿着机耕路,对网格区域的农田进行常态化全覆盖巡查,并使用“田长巡”APP进行记录。
金石镇潘厝村村干部 “网格田长” 潘泽锋:我是从2023年5月开始,主要巡查的就是我们村这202亩农田,基本上每周至少巡查一次,主要是对农田耕地的保护和农田基础设施的管护的巡查,看看有没有异常。
潘泽锋告诉记者,以往这个时段,耕地偶尔会出现被倾倒垃圾或者改种花木之类的问题,只能通过电话反馈上级单位,谁来处置、何时处置都不确定。现在有了“田长巡”APP,现场巡查一发现问题,便可即时劝阻并点击上报,实现工作闭环管理。
金石镇潘厝村“网格田长” 潘泽锋:没有异常就正常上报,出现异常就拍照取证第一时间制止,并通过网格向上级村级田长汇报。这个制度非常好,日常经常巡查,大家就不敢图侥幸心理,对耕地保护效果非常好。
据了解,潮安区自2022年开展“田长制”先行县建设工作以来,已完成区、镇、村、村小组四级网格划分,共划分网格4208个,覆盖田块面积11.05万亩。全区16个镇(场)共设置各级田长1353名,建立起区、镇、村、网格四级田长责任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监管格局。
潮安区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股股长 曾丽蓉:自实施田长制以来,全区各级田长累计巡田近6000次,巡田近2万公里,巡田时长528小时。全区全面建立完成上下一心、管控一线的田长组织体系,实现每块农田都有人管。通过推行田长制,我区(2023年)下半年的耕地保护状况好转,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势头得到遏制。特别是(2023年)9月份,我区的耕地流出只有6亩。
全面推行“田长制” 共同守护“责任田”
作为全省21个“田长制”先行县之一
潮安区的探索实践初见成效
为有序推进
全市范围内耕地保护“田长制”
我市总结先行县经验
于去年年底印发
《关于落实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方案》
确保粮食安全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4年底,田长制责任制度挂图上墙,田长制标识牌全面设立,每年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和总量平衡,有效耕地面积逐年增加,耕地质量逐年提高。在2035年前,耕地保有量维持26.65万亩。
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科工作人员 城市规划高级工程师 李臻:实施方案中对田长制提出了要求,又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络,充分发挥村组网格员等基层的力量,实现网格化管理。综合运用遥感影像、铁塔视频、田长制巡田APP等方式,加强日常监管和实地核查,提高预警预报能力,推动耕地保护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根据方案,我市全面推行田长制以后,通过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的责任体系,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将监督管理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市自然资源局表示,未来将多措并举,促进“田长制”从一纸方案到落地田间地头。
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科工作人员 城市规划高级工程师 李臻:推行田长制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抓手。未来将通过以下制度措施促进田长制真正发挥作用:通过加快实现“4+1”的田长体系,上下全贯通;通过合理划定耕地保护网格;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培训;逐步完善“人防+技防”动态监测监管机制;加强组织保障和监督落实五项工作,实现我市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