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那里有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八角形土楼,有见证乡村变化的祠堂、村道,处处散发古朴气息;那里又新韵悠悠,文物迎新生,融入新生活,乡村产业绘就新图景。
南联村原是道韵下厝、南门卢等12个自然村的总称,由于这些村落均在三饶镇南郊,故统称为“南联”。说起南联村,就不得不提这里最具特色的建筑——道韵楼。
三饶镇南联村村民 黄志煌:道韵楼始建于1477年,建成是1587年,历经100多年才完成。为什么叫道韵楼呢?原来始建的祖先来看了觉得这个地方好,然后想着也考察其他地方,但是返回来看,还是觉得这个地方好,就称为“倒塭”,倒回来的意思,后期就改为道韵楼。
道韵楼呈八角形,坐南朝北,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体面积1万多平方米,以“古、大、奇、美”闻名天下。2006年,道韵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饶镇南联村村民 黄志煌:道韵楼采用先天八卦的形式建成,每一个配套都是8的倍数,设了56个门,进到里面有72间房、32口井。建这个楼在当时主要是用于防御,据传曾经有人来围剿道韵楼,围困近一个月,攻不下。它的楼门非常厚,还有如果在楼门上火攻,它是有水槽的,这里32口井水一浇,放火都烧不起来。以前最旺盛的时候,道韵楼住了600多人。
细雨如丝,轻拍屋檐,仿佛诉说着这座古楼的悠长故事。几百年过去,道韵楼更显沧桑和厚重,也正在等待修缮之后焕发新活力。
三饶镇南联村党委书记 村委会主任 黄淑章:道韵楼是上级文物保护单位来修缮,修了道韵楼的外围墙,以前一些倒塌的全部补上,还有东北角这个地方缺了一角,都修缮好了。投入了2800多万元,全部修旧如旧,春节前全部完成修缮。
道韵楼右侧约100米处有一座古祠,名为雅约公祠。祠堂里精美的泥塑、木雕和壁画彰显着精湛的技艺,也凝结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印记。
三饶镇南联村村民 邱天就:至今已有100多年,建筑面积是410平方米。曾经作为学校,培养了一批英才。到后来,雅约公祠破旧,在2017年由村发动乡贤捐款,出工出力,共3次,修缮了100多万元,修旧如旧,将原来的泥塑、雕塑、木雕等复原。


三饶镇南联村村民 黄成家:我们南联这个文化活动中心去年配置了这些文娱设备,让我们乡村的文化气氛活跃起来、好起来。平时都是白天来,一周三四次演奏,凑起来十多人,唱潮剧、唱歌曲都有。
在南联村,还有一处地方见证了乡村的发展。这里是饶平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交通不发达,大家经过这里送物资,为当时周边地区的物资供应、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三饶镇南联村村民 黄志煌:饶平古道从原来饶平老县城开始,也就是南门街开始,经过这里直通乌土园,运往凤凰那一片,绕过南联的界限起码2公里。原来全部是石路,那时候全部是肩挑物资,路很小,主要是运那时候的商品、生活用品。随着时代的变化,全部硬底化铺水泥、铺沥青,道路已经改变原状。
近年来,村里很多小村道变身宽敞道路,而南联村也正沿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行。冬日里的这片柑园,硕果累累,等待采摘上市。
三饶镇南联村党委委员 村委会副主任 黄溢东:柑的品种是以潮州柑、沃柑为主,今年的价格1斤是卖2元多至3元。南联村柑大约种植了380亩,年产量预计约200万斤,产值约600万元。近年来南联村的柑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把柑销往全国各地。
如今的南联村既承载着历史记忆,寄托着绵绵乡愁,又融入了新时代的生活,正焕发勃勃生机。
三饶镇南联村党委书记 村委会主任 黄淑章:我们将依托本地丰富的古建筑等传统资源,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完善古建筑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同时,我们将紧抓“百千万工程”重大发展机遇,推动绿美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大力绘就“景美、业兴、民富、人和”的乡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