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街道地处荔湾西南端、广佛西极点,在9.5平方公里的海龙土地上承载着近8万的常住人口,辖区大部分为城中村,建筑密集林立,河涌纵横分布。如何提升城中村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深入推动“百千万”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海龙街道的一道重要课题。海龙街道以“微更新”为着力点,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从紧贴群众生活的实事出发,在一件一件“微更新”中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点亮“微更新”之光,让城中村更有温度。
让河水鲜活起来,再现记忆中的水清岸绿
海龙街外围三面环水,河网遍布每个村落,水滋润了千家万户,也紧密连接着群众的生活。增滘村梁伯从小生活在这里,到现在已经80多年,据梁伯讲述,小时候家里会从河里捞鱼吃,日常生活用水也是直接用河水。后来人越来越多之后,房子盖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水质就不行了。
对梁伯提到的苦恼,近年来,海龙街道发力河涌整治,通过截污纳管工程、创建排水达标单元、落实污染源治理、组织洗河行动等,全面治理河涌流域两岸的环境问题。持续推进三不管管网移交工作,目前增滘村和海北村共完成约50公里管网移交。海北村通过清除西浦涌侧边杂草,沿河道两岸构筑石垒墙,减少了细菌滋生。
在河涌的堤围径两旁,原本只有单调的道路,海龙通过增设公共场所公共座椅等休闲设施,方便行人在这里观光休憩。同时严格保护辖区内的树木,给群众一个纳凉畅谈的好地方。现如今,梁伯平时吃完饭常到村子里的河涌边的石板上坐一坐,在榕树的荫凉下,和邻居唠唠家常。“河水变清了,从旁边的广佛水道游进来的鱼变多了,看着都开心”,梁伯笑着说道。
(图:堤围径环境提升)
让耕地复种起来,种回这一地的田园乡愁
海龙街内3个经济联社在改革开放后,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建立起村级工业园,现如今花卉产业和汽车产业都在蓬勃发展中。
然而,由于村民大多投入二三产业,随之而来的是土地的闲置与荒废,部分农用地尚未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为此,海龙大力推动土地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由街道领导班子挂帅,划分责任区,加大落实复耕复种任务,对辖内耕地图斑逐一核查。目前,龙溪经济联社已完成部分用地复耕,并及时下发耕地复耕补贴。经过街道工作组与各经济联社的努力,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果,逐步完成耕地的复耕工作,确保耕地“进出平衡”工作顺利完成。
龙溪经济联社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在加快农用地的复耕复种,前段时间已经将13亩的闲置地块进行了翻耕施肥,目前已经种上了菜苗,后面还会种一些花生等品种。
(龙溪联社地块整改复耕前)
(龙溪联社地块整改复耕后)
让设施新起来,托起群众的点滴幸福
用电密切关乎着群众的日常吃住行,以及工业园区的生产作业。城中村设施因使用年限长,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海龙街道通过设施微更新,积极推动城中村设施设备维修升级。
在增滘、海北村,党员志愿者在日常巡查发现,村内存在电箱损耗大,表盖完全脱落、缺失,部分空气开关烧坏裸露在外的安全隐患问题。两个联社及时对村内所有电器、电表、线路进行逐户排查整治,维修陈旧老化线路,更换安装表箱。目前村内的电箱设施都焕然一新,让村民安安心心地行走大街小巷中。
(图: 更换前后的电箱)
在海北村,有村民向联社党委电话反映,“供电不大够,家里的灯都不大亮,有时还会断电,看能否帮忙处理下”。对于居民的烦恼,海北联社摸清情况后向供电局提交了增设变电站的审批申请。截至目前,海北村内变电站新增3个,新旧变电站合计20个,居民用电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图:新增变电站)
让服务新起来,用服务温暖万千民心
城中村治理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海龙街道深度挖掘群众诉求,精准匹配社区特色资源,整合社区、联社、企业、团体组织等服务力量,“访千家,进万户”做好服务。
以海北社区为例,以“聚德孝力”温暖群众,党员志愿者定期上门探访孤寡老人、留守儿童、高龄老人以及残疾人等,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上的难题急事;在各类节日,开展“聚党心·暖民心”走访慰问、“九九重阳节 敬老爱老”等活动;志愿者开展免费上门义剪、上门义诊等活动,精准帮扶援助。
(图:海北社区党支部在辖区中心花园开展义剪活动)
“我年纪大了平时不太在意打理,社区上门给我们理发,我们这一帮老姐妹们都过来了,感觉又回到了还是小姑娘爱美的年纪”,家住海北社区的何奶奶向志愿者带着笑意说道。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海龙街道从民生实事出发,不断点亮“微更新”之光,更新环境、更新地块、更新设施、更新服务,带动起更多区域的更新,让城中村更有温度,温暖万千民心。
(供稿:海龙街道党建办 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