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有句俗话:正月点灯笼。每年从除夕开始,城乡不少家庭和祠堂庙宇都有挂灯笼祈福的习俗。这其中,传统的竹编油纸灯笼深受市民喜爱,春节临近,竹灯笼手工艺人也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潮安区龙湖镇湖边村有着几百年制作竹编灯笼的历史,村民林俊深的家族是灯笼世家,为了赶制灯笼,他和弟弟、堂哥几家人已经忙活了好几个月,临近春节更是日夜赶工,屋里这些大大小小、写满吉祥话语的灯笼都是人家预订的。

林俊深:主要是家里有办喜事的人来订比较多,正月里还有一些祠堂、客厅、神庙这些。建新房子、结婚、一些家庭生男孩,都要用到灯笼。
林俊深的弟弟 林俊葵:一些商铺门口挂这些灯笼比较大方,一些客栈买这些去装饰,装饰后比较古朴。一家人每天做十多对灯笼。
竹编油纸灯笼常见的有冬瓜灯和柿饼灯造型,从一根根细长的竹篾到网状的灯笼胚,再到贴纸、写字、上油,最终灯笼成型,所有工序靠的全是一双巧手。其中,灯笼身、灯笼脚的编制技巧尤为关键。

林俊深的弟弟 林俊葵:注意竹篾不能编得太密也不能太疏,编得太密灯笼太小,编得太疏灯笼翻转过来有些地方要突出来,灯笼身不均匀。
林俊深:灯笼胚工序最关键的就是修这个灯笼脚,一盏灯笼,有可能是正的被你修成歪的,也有可能一盏灯笼稍微歪的你把它修正。下面的脚和上面的头要对整齐,灯笼才会正,如果往一边倾斜,灯笼就是歪的。
林俊深制作灯笼已有40多年,他和兄弟们不仅坚守这门传统工艺,还把它传给下一代。27岁的林佳永是林俊深的侄子,学做灯笼已有10年了。
林俊深的侄子 林佳永:以前竹篾都是手劈的,节很多,还有竹篾毛很多,总是要刮到手,经常会流血。工序也很繁琐,步骤很多,要编到一盏灯笼会整齐很难,所以要耐心,做灯笼要有耐心才能把灯笼做好看。
虽然前些年塑料、布制等灯笼带来一定冲击,但手工灯笼还是凭着它精致的做工、古雅的外观,还有人们对传统工艺以及家风传承的依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林俊深的侄子 林佳永:我以前也有出去外面打工,但是看到家里这项传统手工业灯笼需求量还是非常大的,看到这种灯笼的发展是不错的,所以一年四季都有做。
林俊深: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都有。像周边就有澄海、饶平,去到梅州,这些地方我们都有销售。
在潮州话中“灯”发音和“丁”相同,代表人丁兴旺,大红灯笼高高挂象征着团圆喜庆。每年春节,手工艺人们用精湛的技艺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灯笼,为人们送去吉祥喜乐,点亮美好生活。
林俊深:正月有空出去看到人家的门楼、祠堂挂着我们家做的灯笼,我们看到也很高兴。希望灯笼上面的吉祥话给大家带来新年的好运。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学这门手艺,让这门手艺能继续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