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溪街道西北部通往揭阳市的大路边坐落着一座百年古村,车辆来去匆匆,鲜少有人注意到这里的静谧和谐。要说老祖宗取个地名可也真够直白的,这儿地貌形如竹篦,恰好就在路边,于是大手一挥——得了,就叫路篦村。
走在村道上,两旁皆是形制相似的潮式建筑,白墙灰瓦,若是没有熟人带领,陌生人一不小心便会迷失在弯曲交错的巷道里。不像都市打工人那般匆忙,路上遇到的村民步子迈得小小的,摇着蒲扇,悠悠闲逛。世居于此的村民多为吴姓,据吴氏族谱记载,曲溪吴氏龟年公在曲溪寨内开枝散叶,十七世祖育有九子,称为九房公。1717年,长房、三房、六房从曲溪寨内迁出,到此地定居形成村落,自此,吴氏家族开始书写路篦村灿烂的历史。路篦村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如今常住人口约一万四千人,是揭东区名副其实的大村落。路篦村虽分有长房、三房、六房三支,但皆源于曲溪一世祖福源公,共同供奉同一祖先,血脉里流淌着同样的基因,故各房联系紧密,三百载峥嵘岁月里,吴氏后代皆团结一心,形成了传承的合力。
鼓楼里冒出的烟火气
自吴氏一族迁居路篦,仅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三百年,但这三百年间,也诞生过许多璀璨的新星。村里大大小小的祠堂就是一面面镜子,其承载的历史折射出点点星光,照亮吴氏后人脚下的方寸土地。
路篦村的祠堂建筑大多以壁画彩绘作墙体装饰,虽不似有嵌瓷装饰的祠堂那般色彩艳丽、张扬威严,但碧绿的琉璃勾头与灰色整齐的瓦片相映衬,山墙“厝角头”上绘制的花鸟、人物等祥瑞图案,色调清丽且保存良好,自有一番古朴素雅之美,让人不得不钦佩老祖宗的审美智慧。祠堂内饰髹漆饰金的架梁木雕,通过精致细腻的镂通雕工艺完整地表达不同层次,极富空间感。整体建筑精美,金碧辉煌,常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称道。
文化广场上的戏台偶尔传来几声潮剧音韵,咿咿呀呀的声音叩击着戏台正对着的两座祠堂——大夫第与明添公祠。一对父子,两座祠堂,父亲富甲一方,造福百姓,儿子投笔从戎,保家卫国,成了一方美谈,也是吴氏一族的荣光。
大夫第为具有鲜明潮汕建筑特色的“四点金”,方正对称,三进厅两天井格局,晚清时朝廷嘉奖吴履逊父亲赈灾有功,赐大夫,恩准其建造祠堂。明添公祠同为“四点金”,二进厅一天井,后包二层骑楼,为抗日名将吴履逊将军所建。二层骑楼为典型的外廊式建筑,廊柱、梁柱皆以石膏砌成,建筑材料多为进口,雕刻工艺无一不精致。这里与祠堂曾作为村里的学堂教化子孙,后学校迁出,祠堂与骑楼又空置,节日祭祀时,子孙后代便会在此重聚祭祖。近几年,政府对祠堂与骑楼进行修缮,明添公祠作为吴履逊将军展馆,而骑楼则改造成了文化活动中心。为不破坏建筑结构,修缮仅在内部翻新加固,建筑外墙仍保持着一百年前的模样。这些将近100岁的“老古董”们,又将重新填满烟火气。
祠堂周遭是新建成的民居,这一新一旧的建制对比,好似站在时空之门,穿越古今的对话产生了一种名为历史的纵深感,恍惚间明白,原来古建筑存在的意义便是联系古今,对话过去、穿透未来。那么多祠堂,装着满满当当的老故事,静静等待着推开门的那双手,去触摸,去感受。
抗日名将吴履逊
吴履逊将军,1900年生于路篦村,自小在村中私塾读书,中学时考入汕头市礐光中学(金山中学前身),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后前往黄埔军校进修,后东渡日本深造军事。求学多年,吴履逊文武兼修,造诣颇深,同时爱国主义思想也根植在他内心深处。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吴履逊刚回国不久,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只身前往上海投奔抗日名将翁照垣,任炮兵营长。当时,吴履逊率部驻守的炮台与日军警戒线相距不足200米,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他为保卫民族尊严,英勇抗敌,率先打响了“淞沪会战”抗日第一炮。如他赋诗那句“睡狮惊梦起,拒敌力无穷”,在闸北战场上,为了守护重要军事基地吴淞炮台,他身先士卒,号召全营战士“誓死守住吴淞炮台,与炮台共存亡”,先后击退日本海陆空三军的几十次进攻,使敌军伤亡惨重。
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历着五千年来的最低谷,为鼓舞士气,吴履逊在战火纷飞之时发表了《抗日歌》,号召“中华好男儿,持枪向敌尽职责”,激起将士们持枪拒敌、不怕牺牲的勇气,坚定了誓死捍卫祖国、剿灭日寇的决心。抗战全面爆发,吴履逊辗转各地,立下赫赫战功。
骑楼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吴履逊
在外从军,骑楼一直由妻子居住打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大敌当前,吴履逊与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配合,歼灭在大鹏湾登陆的日军,被提升为潮汕警备司令部副司令,驻守潮汕。在任期间,他政策开明,赢得了百姓拥护,也因此与汕头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吴履逊,戎马一生,救国济民,其军旅生涯贯穿于中国人民抗日救国战争的始终,这个深明国家大义,有血有肉的男儿郎,成了名留青史的抗日名将。如今在揭阳、汕头等地提及吴履逊将军的抗战事迹,无人不竖起大拇指。
吴履逊虽为国民党将领,但在日本留学期间,就与共产党人郭沫若理念相合,结为挚友,交往密切,曾为中共舆论阵地《救亡日报》的出版发行提供了巨大支持。1948年,因不满蒋介石内战政策,加上父亲离世,他第二次脱离国民党,辞职回家奔丧,定居汕头铁庐。他虽已辞官,没了实权,但仍正直敢言,揭露蒋介石爱将喻英奇在当地鱼肉百姓、胡作非为的恶劣行径,自己也因言获罪,被喻英奇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无可奈何之下,吴履逊于1949年春携家眷迁居香港,1974年病逝。
吴履逊一生建树颇多,被载入史册,同时,他的诗歌与书法也造诣颇深,留存下来的诗歌与真迹无不流露着他儒雅洒脱的风格和爱国爱民的情怀。明添公祠记录着吴履逊将军的生平事迹,为吴氏后代传达着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团结大义,那颗为祖国跳动的心,为国为民的滚烫热血,将随着祠堂的存在而代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