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11月15日,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在接受河源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源将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做好当前工作、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谋划好明年工作结合起来,与奋战“八大重点任务”贯通起来,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战60天冲刺全年胜”行动,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全力攻坚“1+7”重点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取得良好开局。
学深悟透、知行合一
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东源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记者:东源如何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东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秦卫民:东源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五个牢牢把握”的重要要求,坚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多形式、多层次、全覆盖组织学习培训和宣传宣讲,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一是坚持学深悟透。第一时间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干部大会对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并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乡村一线采用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全面开展宣讲活动,在主流媒体开设宣传专栏、“一把手”访谈等。
二是坚持知行合一。紧扣市委加快培育“五大产业”、大力实施“七大行动”重点工作,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做好当前工作、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谋划好明年工作结合起来,与奋战“八大重点任务”贯通起来,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战60天冲刺全年胜”行动,全力攻坚“1+7”重点工作(“1”是指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7”是指全力攻坚重大任务、经济稳增长、项目建设、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绿色发展、安全稳定),努力建平台、抓项目、强产业、促发展,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又快又稳发展新局面,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东源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产业兴县、项目为王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记者:加快培育“五大产业”是我市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今年上半年采访中,您也提到要以开展“工业倍增升级攻坚年”为抓手,推进工业倍增升级,请问目前情况如何?接下来还有哪些具体举措?
秦卫民:今年以来,东源把“五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大抓实体经济。目前,盐东物流园已完成建设并交付使用,新材料产业园全面交地建设,园区用地整治提升第一年度完成率在全市排名第一;30个续建工业项目有13个已建成投产,24个拟新动工项目有13个已全面进场施工,年底前再推动9个项目进场动工建设,引进了优质工业项目17个;1—10月,全县的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8.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2%。前三季度,先进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水经济产业、旅游业分别实现规上产值61.58亿元、6.75亿元、1.2亿元、5.83亿元。
接下来,东源将坚定沿着“产业兴县、项目为王”的主路径,把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把坚持制造业当家作为发展实体经济最重要的抓手,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力推动产业平台扩容增效。扎实推进丝苗米、茶叶、板栗、蓝莓、油茶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县工业园三期扩园,推动新材料产业园基础设施年内基本建成,全力打造成为省内承接珠三角优质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二是全力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坚持制造业当家,聚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小升规”“技术改造”“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工作,力争全年实现电子信息、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上产值达104亿元。
三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31个省市重点项目、10个专项债券项目和各类产业项目建设,全力确保项目早动工、早投产、早达效,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四是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把“首席服务员”制度实实在在落实到位,优化园区服务,精准服务企业,以高质量服务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是全力抓好招商选资。着力引进一批强链扩链型、集群配套型、龙头基地型项目,力争全年引进超亿元优质工业项目20个以上。积极筹办东源农业、工业招商大会,加快打造205国道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带,大力招引农副食品加工及预制菜项目,推动“一产接二连三”。
多措并举、补齐短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记者:今年,东源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年”行动。请问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了哪些亮点成效?今后还有哪些举措?
秦卫民:东源以开展“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年”行动为抓手,着力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强基础,乡村振兴工作质效更显、成色更足:全县早晚两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38万亩,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帮扶项目327个,新增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成功创建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县287个村(居)均实现干净整洁有序目标,连续第三年代表河源市参加全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比赛。
今后,东源县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东源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是坚持“稳”字当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持续守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二是坚持示范带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进度,全面升级顺天“诗画田园”示范带,谋划建设西部生态旅游片区环湖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北部现代农业片区沿205国道产业带,着力打造东部以江为带、西部以湖为带、北部以路为带、南部以城乡融合为主线的乡村振兴新格局。同时,大力推进“致富林场”三村示范片、美丽圩镇、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三是坚持高质高效,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全力支持服务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高区,加快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丝苗米、茶叶、板栗、蓝莓、油茶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全力争创生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六大文化”(红色、绿色、古色、客家、畲族、移民)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以民为本、改善民生
持续提升全县人民幸福指数
记者:今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东源做了哪些具体工作?今后有哪些设想与打算?
秦卫民:今年来,东源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因地制宜推动一批为民服务举措滚动实施、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34.34亿元。“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400人次,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1130.72万元;建立县委书记、县长“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已召开4场“面对面”座谈会;民生兜底保障“双百工程”全面完成,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接下来,东源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是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途径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持续推进“十企帮十镇”等行动。二是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持续深入实施三项工程。三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好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继续落实好“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大力推动县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加快补齐教育、社保、养老等民生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