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武略(1700~1784),原名林康元,字脱斋,惠来县竹湖里(今惠来县隆江镇竹湖村)人。家道殷裕,父亲林荣遇,字端毅,早列庠序,为人好善乐施,关心桑梓,每逢乡里歉收,必到外地购粮,平价售给邻里,赈济饥困乡民,义声显著,深得邑人敬重。膝下有三子,武略是他的长子。
林武略天资聪敏,七岁进私塾读书,十岁能吟诗作对。他勤学不倦,文理通顺,屡受老师嘉赞。
他体质健实,从小就喜欢舞拳弄剑,课余舞弄不休。邻里见他能文善武,都称赞他文武全才。但也有人说:“自学武艺能精通,无师传授枉费工。” 他的父亲闻之深受启发,遂延师教习武功,使他的武艺大有长进。
清雍正二年(1724),岁次甲辰,林武略25岁时,参加武举乡试,中式补癸卯科(1723)举人,奉点入侍为蓝翎侍卫(蓝翎:朝廷初用,以赏赐官阶低而有功之人。侍卫:武官名,大门侍卫,分一、二、三等。蓝翎侍卫:由领侍卫大臣率领,但不得进入乾清宫)。雍正五年(1727),林武略返籍省亲后,回京应丁未科武举会试,除身材、体力、体能等身体素质合格外,考射术、枪术、刀术及其策文(即谋略)等俱得优异成绩。考官以文武兼全的将才中式第41名武进士(成为清代惠来的第一位武进士),授封出任湖广武昌守备(守备:乃防守戒备之意。武官名,清代绿营统兵官,分领营兵,在都司之下,称营守备)。乾隆二年(1737),升任直隶天津镇标旧州营都司(都司:武官名,清代绿营军官,分领营兵)。清乾隆十一年(1746),晋升张家口协中营游击(游击:武官名,清代绿营设游击,职位次于参将,在都司之上,分领营兵)。
清乾隆年间,永定河(永定河,属海河水系五大河之一。在河北省西北部)两岸发生虫灾,人畜与农作物均受其害。朝廷曾派官兵除虫,但因人员不力、措施不当,致虫害日益蔓延,田园抛荒,灾民受饥患疾甚众,饿殍与病亡尸骸遍野,景况凄凉。有的军民不慎,也被虫害刺伤染毒而死。因此,有人疑是天降妖魔作祟,以致人心惶惶。地方衙署官员屡屡急报朝廷求救。
其时,林武略在张家口(今河北省西北部)任职武官游击。适逢吏部尚书刘於义及内务府大臣高斌等奉旨巡视永定河水利来到张家口。当地州、府官员偕同林武略等文武僚吏晋谒。林武略轻裘缓带,具有儒将风度,深得刘於义好感,遂问其家世,知其父入痒后隐而不仕,修善积德,受乡人称颂,心中悦服。又得直隶河道按察司副使永宁推荐,刘於义对林武略更加赏识。
端毅林公祠保存有圣旨两道、圣旨牌一面和祝寿屏十二幅等,记载了林武略的功绩和家族的荣光。(来源:隆江网)
乾隆十一年(1746)岁次丙寅,林武略父母七秩双寿之庆,吏部兼户部尚书刘於义撰寿序祝贺。文曰:“……弱龄积学,蜚声庠序,性恬淡而不慕荣利,闭门却轨,足不入城府,如古庞德公之流。且笃于友爱家族乡党,咸称为孝友,惠期博施,小则解衣推食,大则发粟捐金。” 时乾隆十一年岁次丙寅吉日。
由于刘於义对于林武略在印象中怀有特殊的感情与好感,故特地向朝廷荐举林武略可以担任永定河一带除虫灭灾的大任。乾隆皇帝阅奏章后,立即宣诏林武略进京,赐其黄袍马褂,宣告代主祭虫(即代皇帝灭虫灾之患,其实属于“专项”委任的钦差大臣),并举行隆重的授封仪式。
林武略受皇命、率领官兵到达灾区后,立即详察虫害。先查问虫灾危害情况,再到田间详细地查察此处害虫的形状。林武略见这种害虫与蝗虫有异,虫状虽小(其状长一、二厘米),但体末有尾杆一对,螯能击人。武略出生在广东省东南沿海的惠来县龙江河东岸村庄,又处于南方濒临沿海地带,曾见过类似此害虫,常在五、六月间出现于水潭、水泽或水田之中,其状类似海鲎。故此,林武略便给此害虫命其名称“鲎虫”(据林武略裔孙称:昔年曾见其先祖武略公图像,见其手里握着害虫尾杆,状似鲎尾)。
林武略探明害虫的特征,于是便“对症下药”。他立即召集军民,讲明此非妖魔作祟,乃是鲎虫为害。此虫其伤人之器在于用尾杆螯击伤人,不能强抓猛捉,必须避其尾杆螯击伤人的锋芒,以免受其伤害。他引导军民利用食物诱惑其害虫集结,然后用渔网围捕捉之而烧杀。
林武略率领军民除虫的策略、措施得当,自始见效,仅经数月,虫害歼灭,灾患解除,乡民感戴,朝廷欣喜,武略也因而立功受奖。
乾隆二十六年(1761),林武略升任蔚州参将(参将:武官名,清代绿营的统兵官,章理本营军务。位次于副将),署理张家口协镇(协镇:武官名,清代副将隶属于总兵,统理一协军务,又称协镇)。林武略在张家口任职十年期间,为官清正严明,深得百姓爱戴。武略德配陈氏恭人([注]恭人:明、清两代为四品官员之妻的封号。清代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随任病逝,遗子名永福;继室郑氏恭人,生有二子。乾隆二十六年(1761),林武略62岁时,告老回归故里,留长子永福在张家口创业,余皆举家回籍。越二年(1763),惠州刘知府尊其父嘱咐(刘知府之父,曾与林武略同僚),专程到潮州府惠来县隆江圩拜谒林武略,尊称为先辈进士爷。乾隆四十九年(1784),林武略在家乡病逝,享寿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