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来一中,绿树掩映下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它建于1937年,是旅居马来西亚(旧称“马来亚”)著名侨领林连登先生捐建的,故称为“连登楼”。它是惠来一中这所百年名校的标志性建筑。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惠来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吴建民,发动学生组织惠来中学银河剧社,以“连登楼”为基地,以话剧为武器,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产生巨大影响。这里也是中共惠来县部委会旧址。2017年1月,“连登楼”被惠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4月,在惠来一中庆祝建校100周年之际,林连登被追评为“惠来一中捐资兴学贤德人物”。
林连登的孙侄女、惠来县政协常委、香港惠来商会常务副会长林凯璇近日接受记者采访,并提供了马来西亚槟城潮州会馆为林连登80周岁和90周岁寿庆而出版的两辑特刊等珍贵史料,使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著名侨领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1937年,林连登捐资兴建惠来一中“连登楼”,如今成为这所百年名校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惠来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方映辉 摄
1十担红糖作路费 “过番”创业打拼出“商业王国”
鲁阳村位于惠来县溪西镇区西北部,前临龙溪河,背靠大南山,村子静谧地依偎在碧水青山之间。1870年,林连登(字达科)就出生于这里。
林连登天资聪颖,九岁读乡塾,勤奋力学,深得塾师器重。14岁时,林连登到县城师从方清辉贡生,翌年回乡受教于郑融先生,专攻《四书》《五经》,奠定国学基础。16岁那年,其父林荣才病重,林连登被迫辍学务农。1889年,父亲病逝,作为长子的他遂挑起家庭重担,与弟连捷合力耕种,兼营糖业。
时值清末,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林连登常常思忖:男儿志在四方,困守家园,势难有所发展。迫于生计,1893年,林连登拜别慈母,泣别妻儿弟妹,向邻村富户借了10担红糖折价作为路费,乘船往南洋谋求发展。
初抵马来西亚槟城,林连登人地生疏,幸有乡亲介绍从事耕作。整日暑热蒸身,汗流浃背劳作, 年壮力强的他却不觉其苦。半年后,工钱由每月4元2角升至4元8角,但寄回家乡后,所剩无几。正如他所说的,“如此劳苦,所得代价如此,实无多大希望”。后来,林连登得到朋友的帮助,购买一头牛和一辆牛车,风雨无阻,每天为铺户运货,被称为“牛车登”。
1901年,林连登开创“万成发”肉店,经营屠宰业,事业渐入佳境。1905年,林连登进军熟悉的种植业。他用积累的资本购买了位于双溪大年的3000英亩泰萤园橡胶场,大量种植橡胶,因经营得法,橡胶量高质好,获利甚丰。接着,他又陆续购进上万英亩的土地,创办橡胶园、椰园、硕莪园和橡胶厂等,最终崛起成为当地橡胶巨擘。晚年时,林连登曾编著《树胶经验谈》一书,传授种植树胶经验,极为畅销,堪称树胶种植的指南之作。此后,他审时度势,扩大经营范围,创办多家酿酒厂和碾米厂,并向马来西亚的重要港口槟城发展,创设泰丰栈,自收各园地物产及经营其他生意,兼为各地联号总枢纽。他在槟城兴建“桂林庐”洋楼,从此长住这里。
65岁时,林连登游历日本及欧美各国,悉心考察各国工业、商贸,眼界所及,深感发达。此后,他拓展事业领域,于1937年在槟城创建新世界游艺场,设有电影院、舞台等现代化设施,租借给邵氏机构。同时,在这个港口兴建颇具规模的市镇,打造了以槟城为中心而实业遍布槟城、双溪大年、吉打、大山脚、美农、居林、宋脚等地的“商业王国”。凭借坚忍不拔的精神、勤勉诚实的品格,林连登勇往直前,终成富甲一方的华人实业家。
林连登由商而富而绅,自觉地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他发起建立槟城潮州会馆,并任该会馆总理达20多年。1934年8月,林连登倡议建立马来西亚韩江公会联合会(现简称“马潮联”)并任首届主席,积极推动马来西亚潮侨大团结,共谋潮侨福祉。至今,仍为马来西亚潮人乡亲所称道。1937年,他将出售泰萤园橡胶园所得12万马币,在双溪大年捐建大钟楼一座。
1938年及1940年,林连登先后荣获吉打苏丹和槟州元首封赐太平局绅,一人集二州元首封赐勋衔,实属罕见。1958年,林连登以88岁高龄,在马来西亚独立周年纪念日获得最高元首颁赐JMN有功勋衔。
2营建祖祠追根思源 教诲后辈言辞殷殷
从惠城往溪西镇驱车20多公里,记者来到林连登的家乡溪西镇鲁阳村。75岁的林阳老人是林连登的宗亲,他带领我们参观林连登营建的祖祠“荣才林公祠”。
1937年,林连登在家乡鲁阳村营建的祖祠“荣才林公祠”,至今风采犹存。方映辉 摄
这座祠堂属潮汕地区的四点金加拜亭建筑格局,正门门楣石刻匾额上书“荣才林公祠”五字,古朴刚劲。两侧小门门楣分别石刻“履中”与“蹈和”,字体端正圆润,遒劲清秀。均出自清末书法家、光绪三十年末科榜眼朱汝珍之手。“履中蹈和”也就是《中庸》所主张的“致中和”,从中可见林连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门楼两边镌刻四幅石雕的诗句,字迹清晰俊逸。祖祠内外建筑构件巧妙地采用石雕、木雕、陶塑、灰塑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
在门楣石刻背面,我们找到了建祠碑记。碑文刻着:达科自二十余岁即往南洋槟城经营生理,勤俭粒积垂数十年。幸赖先人德荫得成基业焉。兹为报本,计自出己资于本乡购地建祠一座,曰“延庆堂”,以崇祀。……而达之心于兹稍慰矣。所望后之子孙,当知创业之艰难,克勤克俭,崇朴实而勿事奢华,更本爱亲敬尊之义,和厚敦睦相让相亲。庶几绵绵延延,庆流奕祀。兹将建祠经过始末,略记数言,刊勒于石,以垂永远云。
该祠是1937年林连登第一次衣锦还乡时筹建的。据老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作为鲁阳村的办学场址。历经80多年岁月洗礼,祠堂虽遭到不同程度的风化和损坏,但风采犹存。
3报效祖国造福桑梓 桩桩善举一片热肠
林连登身居海外,却眷恋故园,深怀一颗赤子之心。让我们沿着时空的隧道,追溯林连登爱国爱乡的足迹。
1920年,华北五省发生40年未有的大旱灾,林连登捐款25000多元,派同乡林家邦回国赈灾。
1935年,鉴于潮州北堤年久失修,每遇雨季江水暴涨,严重威胁潮阳、普宁、揭阳三县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林连登领导马来西亚潮侨联谊会发起募捐,修缮江堤。
1937年,他第一次荣归故里时,即慷慨捐资,为惠来一中和隆江小学各捐建一教学楼,俱命名为“连登楼”。惠来一中“连登楼”是惠来一中这所百年名校的标志性建筑。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惠来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吴建民,发动学生组织惠来中学银河剧社,以“连登楼”为基地,以话剧为武器,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产生巨大影响。这里,也是中共惠来县部委会旧址。见证风云激荡的“连登楼”,如今已成为惠来县文物保护单位。
惠来一中“连登楼”局部,右下方有镌刻“民国二十六年”的奠基石。蔡幼芳 摄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林连登带头捐资10万元,并购买抗日救国公债20万元(实际上等同于捐赠),支援祖国抗战。
1938年,林连登再次回到家乡时,见龙江西岸的荒山秃岭,甚感惋惜,遂出资8.5万元,与友人合股创建“惠民农场” (后改为国营葵潭农场,现为广垦葵潭农场有限公司),开垦荒地35亩。
1939年,日机轰炸潮汕各地,林连登主持成立“马来亚潮侨救乡总会”,捐款献物,支援家乡人民抗日。
1943年,潮汕大饥荒,林连登从泰国运来暹罗大米10万斤,在隆江镇平粜,赈济饥民,并捐赠米布袋2万个,发给缺衣缺被的乡民御寒。汕头孤儿院、潮阳县医院、汕头存心善堂、诚敬善堂等慈善机构,都有他的资助。
1946年,为帮助家乡恢复战后经济,林连登捐资在隆江镇新建隆江新市,先后建起二层楼的铺屋63间,活跃当地商业经济。
1951年,林连登捐资在桥埔村南侧红排渠建造一座桥,民众感其善举,将桥命名为“连登桥”。当记者近日来到桥埔村参观该桥时,当地乡亲告诉我们,昔时的红排渠上有座木桥,年久日长桥板崩塌、桥架摇摇欲坠,行人过桥胆战心惊,林连登闻讯捐资修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后来,惠来县扩建修筑广葵公路时,在原桥址旁另修一新桥,而将“连登桥”保存至今,以纪念林连登。
1960年,年届九旬的林连登思乡之情更浓,先后捐赠化肥270多吨,支援家乡农业生产。
1951年,林连登捐资为惠来县隆江镇桥埔村兴建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当地乡亲称为“连登桥”。方映辉 摄
4创办“连通公司” 潮汕公路运输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抗战胜利后,林连登深感家乡民生凋敝,千疮百孔,决计回国建设桑梓。他出售部分胶园,集成巨资。1946年飞抵祖国,顺道经泰国时,他购买大米千包,回国赈济灾民。沿途目睹惠来县乃至整个潮汕公路遭到日寇的严重破坏,满目疮痍,林连登痛心不已,有意恢复和开拓以惠来为重点的潮汕南部公路运输。刚好时任两广监察使刘侯武与抗日名将翁照垣将军(惠来县人,打响淞沪抗战第一枪的抗日名将)也有意请林连登投资修筑公路,双方不谋而合。不久,林连登就在潮汕创办“汕头连通行车公司”(以下简称“连通公司”)。林连登任董事长,特聘翁照垣将军为名誉董事长,原潮阳县长林志见任总经理,总经理办事处设在汕头市永和街161号。林连登先期投资港币80万元修筑公路,再拨港币8万元维修潮阳和平大桥。与此同时,他派员到香港购进客车12辆。至1947年,潮阳、普宁、惠来县道公路竣工,旋即投入客运。
谈到“连通公司”当年的公路修筑工程,原惠来县政协文史专干、87岁的归侨老干部马光佐如数家珍。首先修筑惠城至石坑、惠城至溪西、华湖至司马浦(经雷岭)、顶溪至靖海、隆江至览表等公路。尔后,公路不断延伸,公路总干线从汕头至海丰总长177.5公里。1947年底,从磊口通流沙;1950年,从流沙通葵潭,以后延伸至陆丰与海丰,整个网络支线5条,总长152.3公里。即:和平通惠城经隆江至葵潭(80公里),仙庵通靖海(9.2公里),司马浦通两英至惠来华湖(30公里),普宁池尾通洪阳(20公里),池尾通鲤湖(13.1公里)。“连通公司”的总站设在潮阳县城(棉城北门老车站),设有磊口、和平、峡山、司马浦、两英、流沙、洪阳、鲤湖、惠来、葵潭等分站;实行分段管理,形成了潮汕地区西南线的交通运输网络。
为修筑潮汕公路,林连登累计投资港币208万元。据有关资料记载:“连通公司”自1948年起开始盈利,最高年利润达20万港元。1956年公私合营时,“连通公司”客运公路交通线全长337.8公里,拥有汽车43辆,汕头通磊口的电船有4艘,职工总数达360人。
马光佐说,林连登创办的“连通公司”,为潮汕地区战后交通运输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写了潮汕公路运输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5耄耋之年致力华文教育 积极弘扬中华文化
晚年林连登, “不以耄耋而自馁”,积极投身华文教育。1950年,他为建设马来西亚当地的韩江中学(学校取名“韩江”是为纪念韩愈并秉承其“笃于文行”精神)而献地捐款,并以80高龄赴新加坡为建校劝捐。他曾慷慨演说:“吾人之提倡华教, 自有其深长意义,考我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五千年以来贡献于人类者殊多……本校学生,对华文一科,应力学深究,务使发扬光大。吾先贤,教人以忠以恕,实为处世之哲学,盖尽己之诚谓之忠,推己及人谓之恕。本人以为华文教育如能发达,对中华民族传统之精神,礼义廉耻之四维,以及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八德,均能躬行实践,发扬光大,则对马来亚独立国,必有极大之贡献!”
数十年间,林连登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捐出巨款,惠泽无数华校子弟。1949年8月,林连登捐献5.5万元作为新建的马来西亚大学基金;1953年,当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上第一所海外华人大学,也曾是东南亚乃至海外唯一一所中文大学)倡建时,被委任为南洋大学槟城委员会主席的林连登,捐款50万元,建设该校图书馆。
1948年3月11日,为纪念林连登对韩江小学的贡献,韩江小学特为林连登竖立半身铜像。1958年10月11日,槟城潮州会馆联合韩江中小学在韩江中学为林连登建立一尊全身铜像,永远表彰他的高尚品德。马来西亚政府也以林连登之名为韩江中学后面的道路命名,以纪念其贡献。
1962年3月,林连登写给侄儿林成水的家书。
1963年2月11日,林连登于槟城“桂林庐”私邸逝世。据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报道:“出殡当天,参加送殡人士数千人,行列估计长达三英里,经过约一小时许,始见队伍首尾,沿途所经之处,人潮汹涌,均欲一睹此阵容盛大的出殡行列……”古人所说的“极尽生荣死哀”,或许可以形容林连登的一生。
林连登80周岁和90周岁寿庆时,马来西亚槟城潮州会馆特为他出版的寿庆特刊。
2019年4月,惠来一中庆祝建校100周年,追评林连登为“惠来一中捐资兴学贤德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