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潮汕文化的组成部分,潮汕民居因具有鲜明的建筑风格和很高的美学价值,而被爱好者以不同的形式记录定格下来,成为独特的工艺作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喜欢制作传统民居模型的手工艺人林伟彬。
在市区榕江文化工作室,林伟彬正在为一座民居模型做装饰收尾工作,贴对联、书写门楼牌匾。这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故居的模型。
榕江文化工作室美术工艺师 林伟彬:主体是四点金,外面带外包,是一种潮汕文化跟客家文化融合的建筑。
为了制作这座模型,林伟彬多次到现场参观测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微缩。
榕江文化工作室美术工艺师 林伟彬:去那里考察,就拍照,带尺子去那里量它的长度宽度高度,精确地记录下来,自己画图,起稿,然后就开始操作,这些材料是合板还有高密度的挤塑板。
林伟彬说,制作民居模型,最费功夫的是这些老式的门板。
榕江文化工作室美术工艺师 林伟彬:因为门是两边的,不是一边的,两边要对称平衡,要不停地拼搓,直到平衡稳固,难度比较大。这些图案要复原跟现实一样,要微缩,要采用写意,每一次写意都要有灵感,经过好多次尝试才做出这个门框上面的图案。
经过差不多两个月的精细制作,一座完整逼真的民居模型呈现在眼前,勾起了参观者的一段段记忆。
市民 郑先生:这座建筑古色古香,有明清风格,我们去参观的时候,还在这个地方吃朥饭。
黄旭华院士堂侄 黄国雄:看后觉得非常亲切非常壮观,游客参观院士故居,就从这个门楼进来,然后就看到崇德堂,进来就是院士光荣事迹展厅,有书房和其他爱国主义模型。今年院士来的时候,就从这个门楼进来,我们亲人就在崇德堂面前迎接,合影,然后就到后面与亲人拉家常。
喜欢素描的林伟彬对潮汕民居情有独钟,家乡传统民居的一墙一瓦、一街一巷都是他美术作品中的主角,后来,这些主角逐渐从纸上走出来,以模型呈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榕江文化工作室美术工艺师 林伟彬:开始是做一个厝角头,做金形的,有发到朋友圈,朋友都点赞,然后就更加有兴趣有动力,就把门楼也做起来,一个门楼加两个厝角头,做平面的一边,也有很多人点赞支持,就不停地做,做成了一整座,有很多人来观赏。
自己的坚持,朋友的支持,林伟彬建造出了一座又一座潮汕传统民居模型,让不少民众记住了乡愁,增进了乡情,也成为年轻人了解潮汕文化的一条途径。
榕江文化工作室美术工艺师 林伟彬:那些爱好者来看了觉得很好很满意,叫我把他家里的老房子也做成微缩模型,因为那些老房子年久失修,有些以前被人分割了,被破坏了,这是他们的情怀。
榕江文化工作室负责人 陈旭锐:就像一个鸟瞰图,让我们一看一目了然。林老师把我们传统的古建浓缩为模型,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家具的一种摆设,对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非常好。
林伟彬说,作为一名潮汕民居爱好者,他还将继续参观学习,研究创作,用技艺呈现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年青一代热爱家乡,助力乡村振兴。
榕江文化工作室美术工艺师 林伟彬: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想把这些潮汕民居系列全部做起来,里面包括下山虎、四点金、五间过、还有趴狮、四马拖车、祠堂,把这些做出来,让下一代看到我们曾经还有这种房子住过,传承潮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