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甘肃】7月21日,榆中县博物馆收到了一件特殊的捐赠——中连川乡中庄窠村民魏葵伍和孙兰宏在种植柠条籽时意外拾获的一件彩陶罐,经两位村民无偿捐献,这件承载着历史信息的文物得以进入专业机构妥善保护。
被老乡拾获的彩陶罐
据榆中君林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马君林陈述,7月21日上午,他组织十几名村民在夏官营镇裴家窑东北侧的山沟中进行绿化施工,村民魏葵伍和孙兰宏意外拾获了一件彩陶罐,自己当时就意识到野外和地下发现的文物是国家的,可不能自己留着,他当即停下手中的工作,主动向县林草局报告此事。随后,榆中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向文旅局反映了发现文物相关线索,并提供了绿化施工现场负责人马君林的联系方式。
老乡将彩陶罐交到工作人员手中
榆中县文旅局接到发现文物相关线索后,立即安排业务干部和博物馆专家前往现场进行查看,经绿化施工现场负责人马君林实时引导,工作人员在驱车一个半小时后到达夏官营镇裴家窑东北侧的山沟中的绿化施工现场,工作人员通过与拾获彩陶罐的村民魏葵伍和孙兰宏友好沟通、协商,两人愿意将拾获的彩陶罐无偿交由榆中县博物馆收藏。
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孙志平现场鉴定,这件高约18厘米,宽约15厘米的对三角纹双耳彩陶罐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器物,距今约4000年。“这类田野中发现的文物,出土地点信息尤为重要,这件彩陶罐的发现为研究当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落分布、生存环境选择、文化传播路径以及陶器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关键依据。”孙志平介绍道。
面对工作人员的感谢,村民魏葵伍朴实地说:“这本来就不是咱私人的东西,能让它有个好去处,发挥点用处,比啥都强。”他们表示,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此次事件不仅为博物馆增添了一件珍贵藏品,更展现了基层群众日益增强的文物保护意识。榆中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加强文物保护普法宣传,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文物守护中来,让每一件“意外发现”都能得到应有的珍视与保护。(通讯员 孙兰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