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不仅是语言的符号,更是中华文明对自然、社会与人生长期观照的结晶。我们在网易新闻平台策划推出的《汉字春秋》栏目,将以“春、夏、秋、冬”四时节序为线索和统领,挖掘汉字中蕴含的自然意象与文化意义,呈现文字如何由物象而生、因观念而化,最终成为中华文明深层结构的承载体。栏目立足“从自然符号到文明密码”的解析思路,逐步展开汉字所映射的农业伦理、哲学体系、礼制逻辑与情感文化,建构文字与时令、天地与人伦的内在联系。
春为岁首,天地启运,草木萌动,耕作始兴。“禾”字居于春之核心,自古以来就代表着农业文明的根基。稻、黍、稷、麦、菽——五谷之生,关乎民生与国本,也由此孕育出敬天事农的伦理意识。儒家“仁”字从“春”出发,将春之生机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德性;“春社”所指的春祭大典,则在节气与土地崇拜之间建立仪式性的链接,映照出古代礼制起源中的农耕逻辑。从农时节令到伦理人心,从自然生发到制度初构,春天在汉字中不仅关乎物象之始,更体现文明之初的价值秩序。
夏之时节,草木葳蕤,果实盈枝。“五果”——桃、李、杏、栗、枣,是自然馈赠,也是物候之证。随着气温升高与阳光充沛,生命达到旺盛之极,而“夏”之命名亦与“华夏”文化的形成息息相关。在哲思层面,夏天所象征的“极”与“中”之间的张力,恰构成中国传统思想中关于“治”的起点:对自然之治、对人伦之治、对家国之治。在此季节展开的田间劳作、节庆仪轨与宫廷政务,皆对应着文字中对于“序”“敬”“和”之理念的凝练。我们正处于夏季,《汉字春秋》也将在此时展开与“夏”相关的文字探源与文化讲述,以汉字为线,勾勒夏令中的文明密码。
秋风起兮,万物归敛。而“秋”字起笔,便有肃杀之意。农耕文明中的“收”与“藏”构成了秋之本义,而汉字“五色”体系——青、赤、黄、白、黑,则是天地之道在时序中的显影,用以分类万物、定礼定器。秋与“刑”字同源,标示着人类社会在资源稀缺与节律紧缩下对秩序与规范的强化,也折射出法治与礼乐同源的思想传统。与此同时,秋之月圆,又唤起团圆与思念的情感深流。“月”字之下,情感成为制度的柔性补足,在情与理之间建立中国文化独有的人文张力。
冬临则寒,天地闭藏,万物蛰伏,归于静深。“九”字作为冬之象征,对应着九时节——九九消寒,标注出时间的层层递进与生命的自我收敛。冬季人们闭户思亲,亦是情感伦理的重构时节,“孝”因此成为冬令文化的价值。从腊祭到年节,从宗庙祭祀到族群凝聚,皆寓“孝”于礼,借“藏”以续命。汉字中的“藏”不仅是物的蓄积,更蕴涵对精神、记忆、血脉的珍存,为来年春生积蓄气脉。冬天,是一个暂别,也是下一个轮回的伏笔。
从春的萌生、夏的鼎盛,到秋的肃成、冬的归藏,《汉字春秋》试图还原四时背后的文化语境,从现在起,让我们持续关注网易新闻“汉字春秋”这一经典文化融媒专栏,在汉字的形、音、义中重新认识自然的节律与人文的逻辑,体悟中华文明如何在时间的轴线中,以文字为舟,载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