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甘肃】在甘肃兰州新区的上川镇,三鑫源农牧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里,8台磨粉机正日夜轰鸣,将一粒粒“和尚头”小麦,碾磨成色泽淡黄、麦香浓郁的面粉。这种被称作“川砂滩”的面粉,正逐步走上越来越多甘肃家庭的餐桌。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的开始,竟是源自一片看似“不毛”的旱砂地。
压砂造田:从砂田到麦田的创新尝试
“和尚头”是不能晒的麦子,得阴干,保水分,才能煮不烂。”——兰州新区三鑫源农牧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兴河的妻子蔺女士轻声说。
据当地民间传说,“华三”是个农民,在一次甘肃大旱中流浪至此。因饥饿,他看到跳鼠抛出的砂堆上野草茂盛,灵机一动,想出了“挖砂造田”的方法。于是,他靠挖老鼠仓取食,带领家人开始挖砂造田,并从陕西引种小麦。第二年,华三的“闯庄稼”长势喜人,收获了第一代粮食。从此,华三一家在兰州市永登县的秦王川安下家来,砂田逐渐扩展,村庄也开始有了炊烟和人家。
那个时候,地里没有滴灌和施肥,唯有靠天养人,砂田造梦。
据《洪城堡王氏家谱》记载,清干隆年间,王氏先祖王继宗在甘肃永登县红城镇首创“砂田法”——底铺三寸卵石,上覆两寸粗砂。这种特殊的田,十年不败,保墒抗旱,在干旱的西北种出了粮。
王家后人代代耕耘,将和尚头麦子一代一代留下来。这种麦,生于砂地,顶着烈日,不施肥不浇水,自有一股清劲。因其麦穗短无芒,形似僧顶,得名“和尚头”。“扯在手里千条线,下在锅里团团转,捞在碗里莲花瓣,吃进嘴里嚼不断。”——这是流传在西北民间的古老描述,说的正是“和尚头”小麦制成的手工面。
“和尚头”,是一种古老的地方小麦品种,以麦穗无芒、颗粒饱满、耐旱耐瘠著称。在上川镇,这种小麦常年种植于覆有25厘米砂砾层的旱田之中,种子埋入,便仿佛复上一层“地膜”,可保墒蓄水,少施不施。靠天吃饭,却也种出了“皇家贡品”。
但旱砂地耕作难度极高,传统犁具常常破坏砂土结构,种子发芽率不稳定,种植规模受限。
世代传承:只想把“和尚头”重新种回来
王家不仅仅是守护土地的农人,也是传承文化与智慧的家族。
王建堂,这位清代进士,在辞官归乡后投身水利、教育和赈济工作。他修渠、办义仓、开书院,把家族精神写进了土地与庙堂之间。其后代王子、王树堂、王宏业等,又分别投身实业、教育、抗日事业,为甘肃地方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到了现代,王家后人王兴河没有继续走仕途或投身大城市,而是决定回到西北,守护那片土地,把“和尚头”小麦重新种回来。

“我自己改了犁具,增加了燕尾犁的深度,这样可以减少土壤结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留水分。王兴河介绍道。犁头加长加尖,不翻砂层,只动底土,保证水分不流失。后来又引进微喷技术,在夏日为麦子“喷雾降温”,控制蒸发。“在保证小麦生长所需的水分下,我们避免了浪费一滴水。”
“和尚头得阴干,是为了锁住它那口麦香。”王兴河说。“晒过就不劲道了。”
2024年,仅他带头播种的甘露池片区,“和尚头”种植面积就超过了一万亩,平均亩产量也达到100公斤左右。
“川砂滩”:把地域品牌“种”进每一袋面粉里
“川砂滩”,这个名字听起来像地名,其实就是地名。“川”是新区的中川、上川、秦川;“砂”是砂井河、砂梁墩、砂湾;“滩”则是黄茨滩、涝池滩、满水滩。
兰州新区三鑫源农牧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兴河说:“我们就想让这袋面粉,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咱西北旱地里长出来的。”
目前,“川砂滩”面粉主打无添加、粗蛋白含量高、久煮不烂。“20分钟煮不烂,还弹牙,打个浆水面刚刚好。”厂里的老员工笑说。在王兴河的生产车间,挂着这样一副对联:“麦翻千重浪,精面一碗香。”这是王兴河对自己及团队的要求,也是他对“川砂滩”面粉的期许——每一碗面,都充满文化的根基,承载着百年传承的味道。
产业振兴:一碗面铺就一条致富路
在上川镇天山村村民党桂花眼中,这面不仅香,还香进了生活。她说:“过去得外出打工,现在在厂里一天能挣100多,还能照顾家里。”
三鑫源农牧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共赢链条,如今公司已直接带动就业60余人,合作农户达4000户。村集体经济也从2022年9万元收入,增长至2024年突破百万元。撂荒地被重新耕作,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也铺出一条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我老公在地里,我在车间。”王兴河的妻子蔺女士自豪地说道,“咱这家,就是一碗面撑起来的。”
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跨越
“‘和尚头’其实不是品种,是一种心气儿。”王兴河说。这种心气儿,是几百年前王家人铺沙修渠的执着,是今天三鑫源人不施肥也要种出口感的倔强,是西北人“靠天吃饭”变“靠技吃香”的真实缩影。
这碗面里,有文化的筋骨,也有土地的温度,更有耕耘者的情怀坚守。
“我舍不得这行,也舍不得这面。”王兴河望着车间里堆放的一袋袋“川砂滩”面粉说道。虽然这些面粉市场售价不低,但每袋产品从前期种植到生产加工,每一道流程和工艺都能做到严格把关,拒绝任何环节有害药物施用或添加。
而这份坚持,也终于换来了社会和市场的广泛认可。今年初,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已经把兰州新区三鑫源农牧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列入旱作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并且已派出相关专家组,正在从优质育种、高效节水、设施改良、旱作技改等农业生产流程多个方面开展科技创新指导,围绕“和尚头”这个独一无二的小麦品种,研究品种、稳定品质、打造品牌、赋予品格,切实做足特色、做精产品、做好文章,打响知名度,提高竞争力,助力该企业从“老字号”的传统生产模式向着高科技现代农业全面转型升级。
另据该企业负责人王兴河透露,不久前,他还被邀请参加了2025年“津陇共振兴”合作交流大会。通过这样的平台,不仅让他们公司驶入了甘津两地农业高新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快车道,并且已经跟天津有关企业达成了集生产、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全面合作意向。未来,川砂滩“和尚头”将不断拓展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并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动能,助力当地农民持续增收。(撖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