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生活虽然艰辛,但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家长们的信任与支持,都让我倍感欣慰。支教期间,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学会了如何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毕业于陇东学院的武媛媛这样评价支教带给她的收获。2014年,武媛媛毕业后,积极响应号召,顺利通过全省“三支一扶”考试,分配到静宁县深沟学区,成为一名小学英语老师。两年的支教时间一晃而过,她调离深沟学区也已9年,但谈起那段经历,仍然充满感激。
“基层舞台辽阔,青春大有可为。”为缓解基层人才匮乏、改善人才队伍结构,2006年国家启动“三支一扶”计划,一批批高校毕业生响应时代召唤,奔赴基层,俯下身、沉下心,为平凉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19年来,我市以基层需求为导向,严格选拔招募程序,严把进人关口,每年招募100余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服务,至目前,全市已招募2809人。尤其是从2021年起,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决策部署,在全市启动实施第四轮“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工作,共招募699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生力量。
人才作为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无可替代的第一资源,只有严格把控选拔招募的各个环节,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汇聚。
“为了确保公平公正,市上成立了由组织、财政、教育、农业、水利、人社、卫健、林草、共青团等9部门组成的平凉市‘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招募计划发布后,人社部门积极利用政府网站、发布公告等形式,广泛宣传‘三支一扶’政策,结合‘直播带岗’活动,围绕高校毕业生关注度较高的‘三支一扶’实施范围、招聘程序、待遇保障等方面作出详细解读,最大限度地扩大选拔工作的覆盖面和知晓率,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
市人才中心主任闫旭升介绍,同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严格组织招募工作,省上统一组织笔试后,由市、县区人社部门实施资格审查、体检、公示等工作,所有程序均面向社会公开。新招募人员分配到岗后,各县(市、区)结合“三支一扶”人员的专业、学历层次、工作意愿等特点,按招聘岗位制定选岗方案,实现人岗相适、才尽其用。
“岗前培训强信念,在岗培训增技能。”这是“三支一扶”人员的一致感受。为了让新招募的人员尽快进入角色,我市围绕“三支一扶”人员岗位特点,立足基层实际需求,采取现场授课、案例教学、互动研讨等形式,助力“三支一扶”人员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2021年以来,选拔189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参加省级能力示范培训班16期,各县(市、区)也根据工作安排开展了共计36次岗前、在岗、离岗培训,累计培训800多人次。同时,各县(市、区)、各主管部门主动将“三支一扶”人员纳入行业培训范围,定期组织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人员到教师进修班、田间一线、市、县中心医院、村级集体经济建设一线等跟班学习,多维度提高“三支一扶”人员专业素养。
服务单位普遍实行“导师制”“新型学徒制”,建立“一对一”传帮带制度,促进“三支一扶”人员成长成才。崇信县将“三支一扶”人员培训与党建、党史学习、红色教育等内容相融合,着力打造“三支一扶”红色培训品牌。其他县(市、区)人社部门组建了“三支一扶”人员通讯录、QQ群、微信群,实时推送、发布、宣传相关政策文件、工作成果、重要活动、优秀典型等,通过定期走访、座谈和个别人员谈心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动态和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更要留住人才。为了让优秀大学生安心在基层工作,各县(市、区)积极加大财政投入,对新招募人员服务期内生活补贴参照当地乡镇事业单位从高校毕业生中新聘用工作人员试用期满后的工资标准,县级财政每人每年配套1万余元,确保“三支一扶”人员的生活补贴、安家费补助以及缴纳社保等待遇保障全面落实到位。
与此同时,加强对优秀“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典型培养,2021年以来,遴选推荐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反响良好的3名“三支一扶”大学生作为省级宣传推介对象,增强了“三支一扶”人员扎根乡村的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
“我市严格落实‘三支一扶’人员服务期满专项公开招聘政策,由服务单位、县级人社部门会同同级编制部门采取直接考察、考核等方式,将2021年以来服务期满自愿留在服务地工作的588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全部考核招聘到乡镇事业单位工作;并在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考时,均设置了一定岗位用于招聘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人员。”市人才中心副主任张敏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还将服务期满“三支一扶”人员纳入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对自主择业的“三支一扶”人员,免费提供岗位信息、职业培训等针对性强的就业服务,根据就业意愿优先安排到中小微企业或乡镇、基层公共服务岗位就业,服务期满人员实现了安置率100%、就业率100%,架起了个人成长与基层发展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