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齐荣
清晨八点,位于崆峒区白水镇打虎村的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还笼罩在薄雾中,张琰翔已经和同事们穿好防护服、手持测杖和卷尺跨进了牛栏。他轻车熟路地绕到一头平凉红牛育种群基础母牛侧方,左手轻抚牛背安抚情绪,右手迅速定位测量点。“体高131厘米,胸围191厘米,腹围229厘米,胸宽……”团队3人默契配合,迅速完成了一头平凉红牛的数据测量、耳标佩戴、血液采集和档案记录。
在他们面前,上百头平凉红牛正等待着一场关乎“基因密码”的“体检”——体高、十字部高、胸围、腹围、体斜长、胸宽、腰角宽、髋宽、坐骨宽……自2022年平凉红牛入选国家64个重要特色物种育种联合攻关计划以来,按照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制定的平凉红牛育种技术路线,这一项项基础数据的采集,便是这场平凉红牛育种攻坚战的“基石工程”。
“第一次进牛场时,消毒水混着草料的气味直冲鼻腔,鞋底沾着牛粪的黏腻感让人寸步难行。”张琰翔笑着回忆入职初体验。第一次参与平凉红牛体尺测定时,面对动辄千斤重、脾气暴躁的种公牛,他连靠近牛栏都双腿发颤;初次尝试颈静脉采血,因操作不当针头在牛皮上连扎好几次都没找到血管;面对基因测序报告上晦涩难懂的名词数据,他连续通宵研读《动物遗传学》,手机里存着478个养牛技术视频……从最初的挣扎与不适,到如今的得心应手,每一步都凝聚了他的汗水与坚持。
2024年7月,为更新灵台县康庄牧业600多头平凉红牛基础母牛的生长数据,张琰翔和同事们在牛场连续奋战15天。他们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白色防护服,在毒辣的日头下,如一个个移动的“蒸笼”,汗珠顺着防护服内壁滑落,在记录表上洇出模糊的墨迹。傍晚褪下“战袍”时,身上蒸腾起一团带着盐腥的热气。少年有梦,不止心动,更有行动。坚定前行的他们,最终,得到了这份被汗渍浸透又风干的数据档案。
在平凉红牛研究院育种数据平台的巨大电子屏上,全市平凉红牛育种群的实时监测数据正在跳动。张琰翔与同事们将一份份来之不易的牛只档案表手动录入育种数据库,这些用脚步丈量出的数据,为平凉红牛育种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获取平凉红牛肉品质数据,张琰翔还常年奔波于几家平凉红牛屠宰企业车间,为跟随企业屠宰步伐,天未亮就出发,深夜返程是他的工作常态。每次屠宰分割实验中,都要采集不同部位肌肉组织样本,通过采集不同部位肌肉、脂肪样本,提取DN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从而定位筛选出与雪花肉、嫩度等优质性状强相关的遗传标记。
2023年腊月,张琰翔和同事们守在零下15℃的流水线上,看着刚放血的平凉红牛胴体冒着热气悬挂滑行,急忙招呼工人对特定部位肉进行切割,并同步在冻存管上标注部位编号,他们的手指早已冻得麻木,却仍然坚持用镊子夹取黄豆大小的肌间脂肪样本,准确装入液氮预冷的冻存管中,并放入液氮中保存。正是这种“冰火淬炼”,让平凉红牛品质育种基因组选择技术更快得到完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的技术专班带领下,在更多和张琰翔一样的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平凉红牛产业生态持续升级:平凉红牛育种群不断扩繁增量,育种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推动了平凉红牛新品种培育提档增速。《平凉红牛种群鉴定标准》等6项团体标准在中国畜牧业协会顺利发布并实施,涵盖了种群、繁育、饲养、屠宰分割等多项环节,有效提升了平凉红牛产业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成立了“津甘平凉红牛产业专家工作站”,开创了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促共赢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暮色中的育种场,新一批牛犊正欢快地奔向饲槽,张琰翔的育种日志又添上了崭新的一页——那里记录着科技赋能的产业脉动,更跃动着新时代青年人才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