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走进白水镇高沟村村部,院内醒目显眼的村规民约,条目清晰、标识醒目,通俗简洁、契合村情,为村民提供了行为示范和精神引领。
近年来,崆峒区白水镇高沟村党支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建设巾帼家美积分超市,让村民慢慢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成了“当事人”,不仅“规”出了好民风,“约”出了新风尚,同时还展现了乡村治理新活力,让文明乡风在高沟村见行见效、落地生根。
“村里每天都有专职打扫卫生的人,垃圾也有固定的堆放地点,整个村子很干净。春节前,还新修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高沟村村民高斌鸿说。
崆峒区按照“稳面积、提质量、增效益”的总体思路,坚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绿色发展,通过果园提质增效、品种换优及防灾减灾等措施,强化科技支撑和模式创新,加快果品产业全链条发展。苹果产业的兴旺,不仅带动了附近村民增收致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在安国镇下颉河初心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果农用满园的硕果展示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典型。
“我在这个园子一年能干两个月,年收入5000元左右。离家近还能照顾上家里老人和娃娃,自己在庄稼地里也能干一点,很方便。”安国镇下颉河村村民李爱萍说。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产业的兴旺,更要以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基石。崆峒区以“路”为笔,围绕“一城三园一基地”建设,聚焦连通“大通道”、畅通“主动脉”、打通“细血管”,全方位推动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绘就了交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在柳湖镇赵堡村,三五成群的村民们正围站在新修建的停车站台,等候公交车的到来。以前,这里并没有停车亭,村民们只能在狭窄的马路边上等待。现在,像赵堡村这样的港湾式候车亭,从八里桥至安国段沿线共修建了23座。这些统一修建的停车亭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安全的候车环境,也为农产品进城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运输服务保障。
“乡村公交站台的规范化治理为村民带来极大好处,出行方便了,安全有了保障,对赵堡村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好处,村里的果菜产业有了运输渠道,方便了许多。”柳湖镇赵堡村村民胡秀平说。
走进香莲乡宋塬村,映入眼帘的宽阔整洁的村庄道路、优美的绿化环境、整齐划一的农家院落以及内涵丰富的文化彩绘墙,处处洋溢着美丽和谐的新气象。
“今年村里的变化特别大,进村的道路干净整洁,以前乱堆乱放的柴草、废旧农膜等都及时清理归整了。”香莲乡香莲村村民徐世平说。
截至目前,崆峒区共建成自然村组硬化路118公里,新建改建桥梁4座,完成地质灾害避险搬迁42户、农房抗震改造65户、卫生户厕改造769座,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开展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建成高标准农田1万亩,推广旱作农业26.8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万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65.8万亩,全区粮食产量保持在20.2万吨以上,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8个、省市级和美乡村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