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调研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陇原儿女的普遍共识,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甘肃大地徐徐铺展……
9月14日,正是初秋时节。祁连山下的天祝县炭山岭镇,依然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穿越重重山路,眼前豁然开朗,碧波荡漾的石门水库,仿佛从层层山峦中辟出一道裂缝,由狭及阔,一泻而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让人流连忘返。
石门水库的美丽风姿,也是祁连山今天的生态景象。
祁连山下的天祝县祁连镇冰沟河高原草甸。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横跨甘、青两省的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这条长达800公里的“生命线”,在保护河西走廊生态稳定、维系区域生态平衡、促进甘肃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曾经的“千疮百孔”,到现在的“满山苍绿”。祁连山的美丽蝶变,正是甘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见证,也是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的生动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多次对祁连山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多次面对面嘱咐我们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甘肃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生态问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美丽甘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也有了大幅提高。
用“绿”描绘生态卷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甘肃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
天祝县炭山岭镇,千马龙煤矿旧址。从高处极目远眺,青山连绵,层峦叠嶂,高低错落的山峦隐入云间;山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有旱獭钻出来四处张望,忽一下又窜入了林中,不见踪影。
“前些年,可没有这样的景象。”在炭山岭资源管护站站长费占德的记忆里,那时候的山是黑的,房屋的外墙是黑的,马路也是黑的,煤渣和粉尘四处飞扬,大家在外面走一圈,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千马龙煤矿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过去,由于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这里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地面沉降等问题日渐突出,不仅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生活环境,而且对周边的地理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2017年8月,千马龙煤矿全矿区开始整治,通过“边拆除、边清运、边覆土绿化”的办法,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修复。目前,该矿已按照“补偿式”完成关闭退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也通过了省级复核。矿井、渣山、碎石……已不见踪影,整齐的松柏挺拔耸立,新栽的苗木铺满山野,大自然又恢复了本来的面貌。
千马龙煤矿的蝶变,也是甘肃生态的底色之变。近些年,以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为契机,我省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启动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好转。去年,全省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0.2%,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9%。
天蓝了,水清了,植被茂密了,空气清新了……新时代的甘肃向绿而行、逐绿而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步履。
秋日,天祝县祁连镇布尔智草原牛羊成群。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用“绿”描绘民生卷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祁连山“由乱到治”,不仅是环境之变,也是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深刻变革。
太阳从连绵的山峰后探出脑袋,白色的雾霭如薄纱般盖在山头。在天祝县祁连镇祁连村,一片平川处,几栋二层小楼,白墙飞檐、高低错落,颇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味道。
村民邓发斌的家就在这里。120平方米的复式,3室2厅2卫的布局,房间宽敞明亮、装修精美,屋内摆着崭新的家具,还有盘旋而上的楼梯……谈起自己的新房,邓发斌脸上满是笑意,“现在的生活,过去想都不敢想啊!”
邓发斌此前住在附近的坡上,因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今年他和其他村民搬到了平川,住进了政府补贴新盖的楼房。居住环境的改善,既保障了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又极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使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而且,“摸得着、看得见”的幸福,也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
金沙资源管护站站长张贵喜,曾是当地的一名矿区工人,从采挖煤炭到保护生态,他转换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有对生态理念的切身感悟,“过去挖煤,没考虑太多,觉得赚钱就是硬道理。现在看来,保护好青山绿水,不仅环境好了,生活也更好了,还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片净土。”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理念开花结果,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愿景,在祁连山下得到生动诠释。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善待自然,自然才会馈赠人类。否则,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祁连山的生态变迁,再一次深刻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把陇原大地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用“绿”描绘发展卷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以前的祁连村,周边都是荒河滩。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之后,这里的树多了,风景也好了,依托附近的冰沟河、布尔智草原,当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慕名前往的游客越来越多……
不少村民把自家房屋改成了民宿,各式各样的农家乐、蒙古包也随处可见。优美的风景、良好的生态,使“绿叶子”逐渐变成了“钱袋子”,帮助当地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与此同时,祁连镇还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积极培育产业支撑,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高原夏菜、食用菌、人参果、藜麦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并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开办祁连滑冰场,推动发展全域旅游、全季旅游。现在的祁连镇,群众不仅吃上了“旅游饭”,而且端上了“产业碗”,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祁连镇的实践充分证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绝非矛盾对立的关系。良好生态环境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大自然给予甘肃的宝贵财富,全省上下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立足生态资源禀赋,致力打通转化通道,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更多“绿水青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梦想。
潮平两岸阔,扬帆正当时。今天的甘肃,正在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不断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只要是有利于厚植绿色底蕴的事情就要克服一切困难推进,只要是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就要不讲条件坚决纠正。”这是甘肃坚定不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鲜明立场,也是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铿锵有力的生态文明之歌,正在陇原大地激荡回响。让我们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扛好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加快建设山川秀美、生态优良的美丽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