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贵新 肖瑶
5月19日清晨,在隆回县滩头镇祝家桃林村造纸厂,李志军带着妻子、儿子及造纸师傅们开启一天的造纸工作。
别小看这土法造纸却大有来头,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却要经过斩竹、浸泡、蒸煮、抄纸、焙干等百日工序才能形成一张纸。
隆回共有楠竹面积达26.5万亩,滩头镇地处湘西南楠竹核心产区,拥有2万余亩楠竹林,为手工抄纸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楠竹纤维细腻坚韧,经传统工艺处理后,能制成适合年画印刷的高质量土纸。
滩头造纸业已有上千年历史,始于隋朝,鼎盛于元代,是全国七十二古镇之一,被誉为“楚南纸都”。清代至民国时期,全镇有抄纸作坊2000余个,年产土纸10万余担,产品远销云南、贵州、上海、香港及东南亚。
滩头造纸仍然是传承了1000多年的土法造纸,工艺流程却一点不简单,传统工序包括斩竹、漂塘、煮楻、舂捣、抄纸、焙干等20余道工序,其中“拖胶”“压纸”等环节为滩头独有。
原材料都是使用本地楠竹、天应石涂层粉、老梨木刻版,颜料取自矿物和植物,确保纸张天然润泽与浮雕质感。
手工纸为滩头年画、香粉纸等非遗项目提供原材料,形成“造纸—年画—文创”的产业链。
滩头手工抄纸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滩头年画制作的关键支撑。其纸张以润泽、耐磨、防虫著称,尤其适合木版水印年画的色彩表现。
土法造纸造福于民,通过楠竹低改提升竹林产量与质量,保障造纸原料供应,惠及千余户竹农。祝家桃林村李槐秋每年仅卖给造纸厂的楠竹这一项就有几千元的收入。同时造纸厂还解决了几十个村民的就业。
楠竹不仅是滩头造纸的物质基础,更是非遗文化的精神载体。通过资源保护、工艺创新与文旅融合,这一千年技艺正焕发新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