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之困、土地之困何解?未来如何寻求发展空间?城市定位如何更加清晰?曾多次到中山开展调研的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接受采访时认为,当下,中山当年敢于先行先试的劲头不能松,园区经济发展应该更主动,土地碎片化难题应探索“搭伙”破解。尤其是要发挥毗邻自贸区的条件,打造特色的大湾区发展平台。
▲毛艳华
打造一流创新园区
●记者: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山面临土地碎片化和产业升级之困。中山该如何破解?需要如何突破和创新?
◎毛艳华: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家的直觉是敏锐的,现在中山的很多企业已经走了转型升级之路。可为什么我们还是感觉吃力?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市场的需求也不同。
过去,中山的传统产业及时抓住了国内出口需求,小榄五金、古镇灯饰等诸多专业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为中山成就“四小虎”的辉煌打下基础。在新一轮发展中,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将带来颠覆性的影响。跟上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显示技术、芯片、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节奏,才能赢得机会。
对于中山而言,产业升级首先要解决创新乏力的问题。从深圳的光明新区等平台可以看出,园区经济在新一轮发展中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中山火炬开发区等产业平台吸引大项目的能力稍弱,中山的园区经济、创新平台亟待奋力创新。在“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千万不要等,不能停。建议中山借鉴成都高新区与欧洲国家合作,以及广州开发区与新加坡合作的经验,主动走出去与国际资源对接,利用好中山的品牌和区位优势,主动寻找一些战略伙伴,打造一流的高新区创新园区。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记者:从目前的情况看,土地碎片化之困,在很多方面都限制了中山的发展。我们也发现,周边城市也行动了起来。对于中山而言,有哪些经验可循?
◎毛艳华:土地资源是提供发展空间的根本。进入新时代,需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老城市新活力”,广州大规模开展老旧市场和镇村工业园治理提升工程,顺德也出台政策整治村级工业园,为转型升级提供空间,并探索了很好的试点经验。然而,不同城市面临的难题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当前,中央支持深圳在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按照提高大湾区发展协调性整体性的原则,建议中山积极学习深圳的创新经验,并借助地缘优势,探索联合深圳建设相关创新平台,争取打造土地集约节约使用的全省试点,从而破解土地碎片化之困。
建设大湾区特色平台
●记者: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山的周边是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大自贸区,翠亨新区对面就是深圳前海。您认为,未来中山该如何从这样的处境中寻求发展空间?
◎毛艳华:六年多来,自贸区的制度框架已经构建好,目的是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提升开放型经济体制的竞争力。目前,有些创新经验已在全省全国推广,尤其会在大湾区范围内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应立足于大湾区这个更大的平台,湾区各个城市都要抢抓机遇,机会平等。
搞开放,关键是思想要开放。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旋律”,中山大有文章可做,关键是要把握机遇,不能错失良机。一方面,可以积极对接,中山的保税区和高新区等开放平台要融入自贸区经济,与自贸区协同联动发展,发挥出自己的产业优势,发展离岸经济、离岸贸易、电子商务、跨境物流等。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中山与港澳交流的天然优势,深化与港澳紧密合作,高水平地把翠亨新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平台,先行先试探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打造高水平 营商环境
●记者:今年,中山提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明确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战略,整体谋划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共生。未来,中山该如何走好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条路?在把握城市定位方面,又有怎样的建议?
◎毛艳华: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缺一不可,互相促进。互联网数字经济、保险、科技金融、大数据、创意设计、物流等,是制造业发展壮大、培育经济增长点所需要的。建议中山在规划方面为发展现代服务业预留足够的空间,为发展制造业提供支撑,同时借助毗邻港澳的优势,围绕高端健康医疗等方面做文章。
我们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可以得到启示,现代服务业是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部分,是代表一个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城市形象、生态环境、交通设施、法治建设等多方面的城市治理能力,是代表城市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关键营商环境。中山要把握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必须抓住营商环境这个抓手。当前,国内众多城市争相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建议中山既要对标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标准,又要超越其标准的具体指标,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